[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结肠癌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11047.4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7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杜小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小卫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4 | 分类号: | A61K36/8994;A61P35/00;A61K35/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33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结肠癌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结肠癌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转移。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
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可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它支持治疗。
手术后的病人化疗一般一年~一年半内可使用2~3个疗程,常用药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5-FU每个疗程总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静脉给药,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反应较大如恶心、食欲减退、无力、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等,可减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间隔期。骨髓抑制明显时可及时停药。口服法胃肠道反应比静脉给药大,但骨髓抑制反应轻,总之西药治疗副作用大,对很多患者来说是一种煎熬。
中医有很强的整体观念,往往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病灶本身。中医调理能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去除肿瘤的复发因素,减少转移的机会;其次,中药对健康细胞的伤害比较小,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对体力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逐渐得到恢复,免疫力逐步增强;第三,中药减轻毒副作用。中医药的配合可在减轻的毒副作用上产生特殊的疗效,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期及生存质量。结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如能及时配合中医治疗,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饮食与睡眠状况,增强患者的体质,那么对防止结肠癌的复发和转移会大有益处。若在结肠癌化疗的同时或在化疗后配合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益肝肾、软坚化瘀等中医药治疗,则可以较好地缓解化疗反应,有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有些中药(如丹参、灵芝、三七等)甚至还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如果在结肠癌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配合补益气血等中医治疗,对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从而保证放疗顺利进行。总的来说,中医在延长结肠癌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确切,现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传统的中医学没有提出“乙状结肠癌、结肠癌”的概念。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中医认为,结肠癌多属“肠覃”、“肠癖”等范畴,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燥热或不洁之物,导致脾不健运,湿热蕴毒下迫大肠,热伤肠络,毒邪成痈而逐渐发生癌瘤。中医医治结肠癌的优势在于效果比单纯西医治疗好,患者生存质量更高,生存时间也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配方简单、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本发明具有复脉固脱、疏肝理气、益胃润肠、活血止血止痛的功效,主要针对术后肠癌患者的不适,抑制癌细胞扩散,提高免疫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进行了科学配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安全,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结肠癌的药物,其原料药是以丹参、灵芝、七叶胆、三七花、山竹子、九节茶、干苔、蟾皮、人参叶、八仙草、樱桃叶、黄瓜、苹果、葡萄、香蕉、桑椹为君臣之药,软坚化瘀、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疏肝理气、抑制癌细胞扩散并提高身体免疫力,以薏苡叶、土香薷、橙叶、橙皮、蘽根、马兰、九子连环草、石榴皮、牛至、大叶金花草、东莨菪、莱菔、三七叶增强君臣药的功效,益胃润肠、活血止血、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增强患者食欲,诸药合用更好的改善术后患者症状,减轻或抑制全身反应、保护各器官系统功能,提高治疗结肠癌的有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小卫,未经杜小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1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