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iFeO3/CH3NH3PbI3异质结构铁电光伏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11473.8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6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冯宏剑;王明梓;杨永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51/44 | 分类号: | H01L51/44;H01L51/46;H01L51/48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 代理人: | 谢钢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ifeo sub ch nh pbi 结构 电光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iFeO3/CH3NH3PbI3异质结构铁电光伏薄膜及器件,属于铁电光伏材料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BiFeO3(BFO)是目前室温下同时具备磁、电有序的唯一天然单相多铁性材料,由于电、磁、应变之间的耦合作用,可以实现用电场、磁场、应力、铁电序、磁序和应变之间的相互调控,是研究新型磁电存储器、铁电材料、压电材料和压磁材料的首选材料。BFO室温下属于R3c群菱方钙钛矿结构,其铁电性源于Bi3+离子的6s2孤对电子,铁电居里温度高达Tc~1103K,G-type反铁磁奈耳温度TN~643 K。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在各种新能源材料中,光伏材料是极具有前景的选择之一。自从BFO样品中与铁电极化相关的可反转的二极管整流特性和光伏特性被报道后,掀起了对BFO光伏性能、光致伸缩和光磁耦合性能的研究热潮。BFO基薄膜优异的可见光波段光伏和光响应特性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带隙(2.67 eV)和铁电畴连续排布,可引起载流子累积效应并产生大于其带隙的开路电压。但是相比于Si等半导体材料BFO的带隙相对较大,可见光范围光谱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需要考虑在BFO薄膜上面涂覆一层带隙小、吸收率较高的光吸收层,使得BFO在保持稳定铁电畴的同时具备较好的可见光光谱响应特性,进一步放大BFO的二极管整流信号,使BFO成为优异的可见光响应光伏器件和太阳能电池材料。BFO的制备方法多为激光脉冲沉积等物理方法和高温烧结,对设备的依赖较高,制备的成本和温度较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溶胶-凝胶方法的制备工艺简单、成相温度低等优点使其成为大规模生产BFO薄膜的理想方法。
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虽然实现了产业化,有着较为成熟的市场,但其性价比还无法与CH3NH3PbI3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竞争,并且制造过程中的污染和能耗问题影响了其广泛应用。因此,研究和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十分必要。在众多的新型太阳能电池里,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近两年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CH3NH3PbI3晶体的光学带隙为1.5 eV,消光系数高,几百纳米厚薄膜就可以充分吸收800 nm以下的太阳光,可见光利用率高。目前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19.3%,开路电压达到了1.13 V,并且该材料制备简单,在常温下通过旋涂即可获得均匀薄膜,上述特性使得钙钛矿型结构CH3NH3PbI3不仅可以实现对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的吸收,而且所产生的光生载流子不易复合,能量损失小,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BiFeO3/CH3NH3PbI3异质结构铁电光伏薄膜,以提高BiFeO3和CH3NH3PbI3的可见光吸收率。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BiFeO3/CH3NH3PbI3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BiFeO3/CH3NH3PbI3复合薄膜在制备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本发明实现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14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51-00 使用有机材料作有源部分或使用有机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组合作有源部分的固态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器件或其部件的工艺方法或设备
H01L51-05 .专门适用于整流、放大、振荡或切换且并具有至少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表面势垒的;具有至少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表面势垒的电容器或电阻器
H01L51-42 .专门适用于感应红外线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专门适用于将这些辐射能转换为电能,或者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的控制
H01L51-50 .专门适用于光发射的,如有机发光二极管
H01L51-52 ..器件的零部件
H01L51-54 .. 材料选择
- 一种制备BiFeO<sub>3</sub>薄膜的方法
- 在SrTiO<sub>3</sub>衬底上调控多铁铁酸铋外延薄膜带隙的方法
- 一种梯度铁电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 BiFeO<sub>3</sub>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BiFeO<sub>3</sub>钠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一种制备纯相BiFeO<sub>3</sub>陶瓷的湿化学方法
- 一种Tb、Mn 和Cu 三元共掺杂的低漏电流BiFeO<sub>3</sub>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B位Mn和Ni共掺杂高剩余极化强度的BiFeO<sub>3</sub>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Tb和Mn共掺杂高剩余极化强度的BiFeO<sub>3</sub>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BiFeO<base:Sub>3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二甲基癸二醛、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抗血栓的N-丁基-2,2-二甲基-4-氧代-四氢咪唑并吡啶并吲哚及其合成和应用
- N-[2-(5,5-二甲基-1,3-二氧六环-2-基)-乙基]氨基酸及其合成与应用
- 1,2,3,5,11,11a-六氢-3,3-二甲基-1-氧代-6H-咪唑[3’,4’:1,2]并吡啶[3,4-b]并吲哚-2-取代乙酸甲酯及其制备和应用
- 一种作为疏水药物纳米制剂载体的可生物降解两亲聚磷腈的组成及其合成方法
- 一种单组分环氧基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应用
- 二硫或多硫低聚氨基酸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环己烯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吡嗪衍生物、其制备方法与含有它们的药物
- 噻唑苯并杂环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