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告UNI隧道状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3946.8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2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孙东志;曾昕宗;李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59 | 分类号: | H04L12/759;H04L12/911;H04L12/46;H04Q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告 uni 隧道 状态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通告UNI隧道状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IP控制器向光控制器发送UNI隧道状态请求消息,请求光控制器发送所述UNI隧道的改变后的第二状态的信息。当所述UNI隧道的状态由第一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时,光控制器将所述UNI隧道的改变后的第二状态的信息发送至IP控制器,IP控制器可以及时更新所述UNI隧道改变后的第二状态的信息。IP控制器可以获知所述UNI隧道更新后的状态,则IP控制器在计算业务数据流的传输路径时,就可以获知与所述UNI隧道绑定的VNT链路的可达性,删除不可达的VNT链路,计算得到的业务数据流的传输路径可用。降低IP控制器计算业务数据流传输路径的复杂度,缩短计算业务数据流传输路径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告用户网络侧接口(User NetworkInterface,UNI)隧道状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通信领域对传输业务数据的传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网际互联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层业务数据的传输,另外一部分是光层业务数据的传输。所述IP层和所述光层对业务数据传输路径的计算和传输控制相互独立。其中,所述IP层的IP SNC(Smart Network Controller)上配置有IP路径计算模块(Path Computation Element,PCE),所述IP PCE用于管理IP层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其中,所述光层的TSDN(Transport-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上配置有光PCE,用于管理光层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
目前,通信领域将光层传输路径,IP层传输路径中的边界路由器与所述光层路径中的边界节点设备之间的端口连接信息,抽象成虚网络拓扑(Virtual Network Topology,VNT)链路。在IP层中,VNT链路可以看作两个路由器之间一条能够建立但还未建立的虚链路,即VNT链路能够与IP层传输路径构成业务数据传输路径。
预先人工配置VNT链路与UNI隧道绑定,路径计算客户端(Path ComputationClient,PCC)将VNT链路与UNI隧道的绑定信息上报至IP PCE。IP PCE在计算业务数据流的传输路径时,认为每条VNT链路都可达。但是,VNT链路是否可达,不仅依赖于是否与UNI隧道绑定,还依赖于所绑定的UNI隧道是否可用。实际应用中,在光层网络拓扑中,多条UNI隧道共享一个端口资源,当其中一条UNI隧道建立连接时,与该UNI隧道共享同一个端口的其他UNI隧道则不能建立连接。并且,当光层网络拓扑中的一个光节点故障时,则与故障光节点连接的所有UNI隧道都不可用。
目前,先由IP PCE根据所获得的VNT链路与UNI隧道的绑定信息,计算得到第一业务数据流的传输路径,IP PCE无法获知计算所得的第一业务数据流传输路径中的第一VNT链路所绑定的第一UNI隧道是否可用。IP PCE向光PCE发送查询所述第一UNI隧道是否可用的报文,光PCE向IP PCE返回所述第一UNI隧道是否可用。当所述第一UNI隧道不可用时,IPPCE需要重新计算获得第二业务数据流的传输路径,向光PCE发送计算所得的第二业务数据流的传输路径中第二VNT链路所绑定的第二UNI隧道是否可用的报文。直至当IP PCE计算所得的业务数据流传输路径中VNT链路所绑定的UNI隧道可用。IP PCE采用上述方法计算业务数据流传输路径计算过程复杂,耗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告UNI隧道的状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于解决IP控制器无法获知UNI隧道状态导致计算所得的业务数据流的传输路径不可用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请求用户网络侧接口UNI隧道状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39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