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海洋卓贝尔氏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6321.7 | 申请日: | 2015-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59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邵宗泽;王丽萍;李小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洋 贝尔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株海洋卓贝尔氏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天然水体中,氮以-3至+5九种不同价态形式存在,在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在水体内不断地迁移转化,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其中亚硝酸盐是这一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的无机氮化合物。水体中亚硝酸盐作为氮素转化的中间产物其产生及消除主要包含在硝化与反硝化两个反应中。正常情况下,水体中存在的亚硝酸盐含量很低,不会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但是由于现代商业化养殖模式的集约化管理与高密度养殖很容易引起硝化细菌活性失调、反硝化过程不平衡,从而导致水体亚硝酸盐的积累,对养殖动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引起养殖动物的死亡,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如何从养殖废水中去除氮素污染成为了水产养殖的一个研究热点。相较于物理、化学脱氮方法,目前认为生物脱氮法去除氮素污染更为经济有效。参与生物脱氮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可通过参与反硝化过程的一系列酶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成气态氮,将氮素从水体环境中脱除,改善养殖环境水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传统理论认为,细菌的反硝化作用是一个严格的厌氧过程,反硝化细菌会优先利用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发现,突破了传统的认识,同时也为人们研究新的生物脱氮技术提供了新的依据。好氧反硝化,是指在有氧条件下能以NO3--N、NO2--N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过程。然而,目前关于好氧反硝化菌的专利和文献资料不多,尤其是海洋来源的更少,并且已报道的菌株对于高浓度含氮废水的脱除效率不高。分离筛选具有盐度适应范围广、脱氮效率高的好氧反硝化细菌,并将之应用到含氮废水的处理中具有实际的意义。
中国专利CN201310100699公开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及其应用。涉及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NKDN-01,CGMCC No.7330,及利用该菌进行污水处理去除污水中总氮的方法。菌株接种至LB培养基中,30℃振荡培养至菌浓为OD600=2.0,以1%~5%的接种量接种于高氮废水中,20~30℃振荡培养2~4d,维持溶氧在2.5ppm以上;离心取上清,测定总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结果显示总氮去除效果明显。该菌在污水处理工程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在海淡水养殖生物脱氮中的应用。
所述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已于2015年04月2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CCTCC NO:M 2015267。
所述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是从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池定向富集分离获得。所述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也保藏于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MCCC),保藏编号为:MCCC 1A10905。
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具有以下特征:
1、形态: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革兰氏阴性,在Marine Agar固体培养基上28℃培养24h,菌落呈米白色、表面光滑、微凸起、边缘规则、不透明,菌落直径大小约为1~2mm。
2、生理生化:海洋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CYT1-8生长盐度为0~12%,15%以上不生长,最适为0~3%;生长pH为5~11,最适为6.5~9.5。生长温度为10~45℃,最适为30~40℃。氧化酶(+),接触酶(-),硝酸盐还原(+),吲哚试验(-),能发酵D-葡萄糖产酸,明胶液化(-),尿素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能利用D-葡萄糖、D-甘露醇、N-乙酰-葡萄糖胺、麦芽糖、葡萄糖酸盐、苹果酸、柠檬酸、苯乙酸,不能利用癸酸、己二酸、、L-阿拉伯糖、D-甘露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63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