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平面位置数据建立路面抗滑性能模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7447.6 | 申请日: | 2015-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20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端宜;徐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面 位置 数据 建立 路面 性能 模型 方法 | ||
1.一种以平面位置数据建立路面抗滑性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根据路面某一车道交通量资料,换算出该车道断面累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2)对所述车道某段的全断面以从左边线为起点,从左往右依次间隔一定距离取若干个测试点,另在硬路肩取一个测试点,对所有测试点采用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TD,并采用摆式仪测定路面摩擦系数BPN;
3)根据现场测试所得路面构造参数与路面摩擦系数,依据公式计算所述车道各个检测点的国际抗滑指数IFI(F60,Sp),即:
式中,S为测试仪器的滑移速度,FRS为在滑移速度为S时检测所获得的路面摩擦系数,采用摆式仪测定的BPN值;A、B、C为路面摩擦系数测试装置或方法的标定参数,Sp为速度数,Tx为路面构造参数,采用路面构造深度TD;a、b为路面构造参数测定装置或方法的标定参数;
4)采用非线性指数模型Asymptotic模型建立所述车道抗滑性能随荷载作用次数衰减模型,所述Asymptotic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k1、k2、k3为回归系数,其中k1+k3表征抗滑性能指标初始值,k3表征抗滑性能指标衰减极限值,x为检测点所累计经受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平面位置数据建立路面抗滑性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采用非线性指数模型Asymptotic模型建立路面抗滑性能随荷载作用次数衰减模型具体包括:
41)采用现场检测获得路肩的抗滑指标值,包括构造深度TD与抗滑性能BPN,计算抗滑性能指标F60的初始值,即求得表征抗滑性能指标初始值k1+k3;
42)根据我国现有路面养护规范选取构造深度最小值TDmin=0.45,路面摩擦系数最小值BPNmin=30,得到抗滑性能指标衰减极限值F60end=0.1379,即k3=0.1379;
43)联立方程组求解得到各个测试点的标准轴载次数以及k2:
其中,n为检测点编号,m为该车道断面累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44)将所求得的k1、k2、k3代入非线性指数模型Asymptotic模型建立所述车道抗滑性能随荷载作用次数衰减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744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