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生物乙醇制备烯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9715.8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16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夏薇;黄飚;陈坤;穆锡川;李修仪;韩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B01J21/06 | 分类号: | B01J21/06;B01J23/10;C07C11/04;C07C11/06;C07C1/24;C07C1/2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生物 乙醇 制备 烯烃 催化剂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乙醇催化转化制备低碳烯烃的应用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催化生物乙醇制备烯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低碳烯烃(如乙烯和丙烯)一直是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础原料,其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丙烯衍生物尤其是聚丙烯的需求量大增,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丙烯需求急剧增加,其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乙烯,并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丙烯仍将供不应求。目前,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蒸汽裂解和催化裂化加工过程,其产量约占丙烯总产量的98%,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石油价格在高位震荡,加之石油蒸汽裂解加工过程增产丙烯受乙烯产量制约,而石油催化裂化加工过程增产丙烯成本较高,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技术途径大规模增产丙烯,缓解丙烯市场供需矛盾。
近年来由甲醇生产丙烯已经得到广泛研究。随着生物发酵和生物化工技术的快速进步,由生物质(尤其是木质纤维素等)生产乙醇技术已经取得重要突破。预计2025年之后,生物乙醇将进入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阶段。因此,利用生物乙醇生产乙烯、丙烯等石化基础原料将成为非石油路线制备低碳烯烃的重要途径,此途径不仅扩大了乙烯和丙烯的来源,而且逐步减弱了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并可形成生物—化工产业链,所以由生物乙醇制乙烯、丙烯引起了研究者和企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采用H-ZSM-5催化剂和金属或磷改性后的ZSM-5催化剂进行乙醇向烯烃的转化,如:Ni-HZSM-5和Ga-HZSM-5、Fe-HZSM-5、P-W-HZSM-5和La-W-HZSM-5催化剂等。最近,Goto等报道碱金属改性的HZSM-5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较高的乙醇制丙烯性能,在500℃,W/F=0.03g﹒cat﹒min/mL的条件下,Sr-HZSM-5(SiO2/Al2O3=184,Sr/Al=0.1,摩尔比)催化剂上的丙烯收率约为32%。Inoue等发现,在550℃,0.1MPa,WHSV=0.63h-1的条件下,La改性的HZSM-5催化剂上(Si/Al2=280,La/Al2=2.2,摩尔比)丙烯的收率约为31%。申请者所在课题组Song等发现,在823K,0.1MPa,原料总流速为30mL/min,乙醇分压为50KPa的条件下,P改性的HZSM-5催化剂(P/Al=0.5,SiO2/Al2O3=80,摩尔比)上丙烯的收率为32%。另外,在Zr改性的HZSM-5催化剂(SiO2/Al2O3=80,摩尔比)上乙醇制丙烯的收率约为32%。H.Oikawa等利用SAPO-34催化剂将乙烯转化为丙烯,M.Iwamoto等利用Ni-MCM-41将乙烯转化为丙烯和丁烯。C.Duan等利用HZSM-5/SAPO-34将乙醇转化为丙烯。综上所述,目前用于乙醇制丙烯的催化剂主要是传统的固体酸催化剂,上述催化剂对乙醇向丙烯的转化存在对丙烯收率并不理想、催化剂活性稳定性较差、催化剂活性组分容易流失等缺陷。
目前文献中有报导CO转化为烯烃,以及甘油转化为烯烃,而本申请为生物乙醇转化为烯烃,此碳一、碳二和碳三的醇类的转化机理是截然不同的,而且CO来源于煤,甘油来源于柴油,此都为化石资源的转化利用,而本申请所指生物乙醇是生物质能源的再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催化生物乙醇制备烯烃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且催化生物乙醇转化成丙烯和乙烯的得率较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催化生物乙醇制备烯烃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1)将锆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浓度为0.03~0.1mol/L的锆源水溶液;
(2)在搅拌速度为300~800r/min的条件下,将沉淀剂滴加入锆源水溶液中,其中,所述沉淀剂和锆源摩尔比为(1.5~1):1,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然后静置沉淀24~48小时后,进行抽滤,然后于100~150℃干燥12~36小时;
(3)将干燥后的样品于500~700℃焙烧4~8小时,得到催化剂ZrO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97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