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电渗联用动力荷载固化污泥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21903.4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6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联用 动力 荷载 固化 污泥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电渗联用动力荷载固化污泥的方法及装置,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剩余污泥总量已经接近1700万吨。由于这些剩余污泥的含水量一般为90%以上,且含有重金属,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用泥质标准。因此这些剩余污泥不能直接排放至农田作为农用泥土使用。因此还需要对这些剩余污泥进行进一步脱水至含水率低于60%以下,并降低重金属含量后才可以直接作为农用泥土使用。
现有的常规脱水机械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80%左右,现有的常规脱水机械无法降低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因此,现有的固化污泥的方式还是不够理想,不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所以开发一种污泥深度快速脱水技术对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难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电渗联用动力荷载固化污泥的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脱水机械效率低,脱水率低和无法降低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的技术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真空电渗联用动力荷载固化污泥方法为,该方法是将待固化污泥放入固化装置的污泥槽内,污泥槽中央设有一根贯穿槽底的阴极管,阴极管顶端封闭,阴极管中段设有一组均布的渗水孔,阴极管外包裹一层土工布,阴极管底端经软管与真空泵进气口连接,真空泵出气口经软管与储水槽连接;沿污泥槽四周插入一组均布的阳极棒;待固化污泥顶面设有振动器;当需要对待固化污泥进行固化时,打开直流电源的开关并启动振动器,同时打开真空泵,使阴极管内产生负压,将渗入阴极管内的水抽入储水槽。
前述方法中,所述真空泵为间隔运行,第一次运行时间为10分钟,然后每间隔1小时运行5分钟,依次循环4次。
用于上述方法的本发明的一种真空电渗联用动力荷载固化污泥的装置为,该装置包括污泥槽、振动器和直流电源,污泥槽中央设有一根贯穿槽底的阴极管,阴极管顶端封闭,阴极管中段设有一组均布的渗水孔,阴极管外包裹一层土工布,阴极管底端经软管与真空泵进气口连接,真空泵出气口经软管与储水槽连接;沿污泥槽四周设有一组均布的阳极棒;阳极棒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阴极管经开关与直流电源负极连接。
前述装置中,所述污泥槽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圆形或矩形桶体,桶体壁厚不小于3mm,底面积不小于0.24平方米,高度不小于250mm。
前述装置中,所述阴极管为钛管电极,钛管电极底段外圆设有管螺纹,管螺纹与污泥槽底部的中心孔密封连接。
前述装置中,所述振动器为ZW-7型单相附着式平板振动器,振动频率为2840次/分钟,重量不小于70kg;振动器底部的平板为圆形、扇形或矩形,底面积不小于0.03平方米。
前述装置中,所述直流电源型号为WYK-47Y,额定电压为120V,最大工作电流为5A,具有稳压和稳流功能。
前述装置中,所述储水槽为直径250mm,高300mm的圆柱体密封式储水槽。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真空电渗初期进行10分钟的真空泵抽滤阶段大大降低了污泥含水率,从而减少了直流电源电渗阶段时间;同时真空电渗联用阶段,间歇性开启真空泵有利于降低真空泵运行时间。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真空电渗污泥固化能耗,整个固化过程中,每去除一千克水分的能耗为0.35kW﹒h。
二是位于待固化污泥上部的振动器有利于降低污泥内部和表面的裂缝,从而降低污泥接触电阻,有利于提高污泥脱水率,增强系统固化效果,整个固化过程中,污泥平均脱水率降低到56%。
三是污泥真空电渗过程中,污泥中重金属由于带正电的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迁移,迁移到阴极的重金属随着水体一起排出,从而达到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重金属去除后的污泥可以实现污泥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1-污泥槽,2-振动器,3-直流电源,4-阴极管,5-渗水孔,6-土工布,7-软管,8-真空泵,9-储水槽,10-阳极棒,11-开关,12-待固化污泥。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19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泥一站式处理设备及工艺过程
- 下一篇:一种新型超声科用耦合剂涂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