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醌式近红外荧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335012.4 申请日: 2015-06-16
公开(公告)号: CN104961746B 公开(公告)日: 2017-09-29
发明(设计)人: 朱晓张;任龙斌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D495/04 分类号: C07D495/04;C09K11/06;H01L51/50
代理公司: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35 代理人: 刘元霞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醌式近 红外 荧光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类基于醌式二噻吩结构的近红外荧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荧光是有机共轭分子的重要特性之一,在传感、生物成像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Valeur,B.;Berberan-Santos,M.N.Molecular Fluorescence: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Wiley-VCH:Weinheim,Germany,2013)。近年来,近红外荧光材料尤其受到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近红外光对生物组织不受背景荧光干扰的强穿透能力(Guo,Z.;Park,S.;Yoon,J.;Shin,I.Chem.Soc.Rev.2014,43,16.Yuan,L.;Lin,W.;Zheng,K.;He,L.;Huang,W.Chem.Soc.Rev.2013,42,622.Achilefu,S.Angew.Chem.,Int.Ed.2010,49,9816.Escobedo,J.O.;Rusin,O.;Lim,S.;Strongin,R.M.Curr.Opin.Chem.Biol.2010,14,64.Hilderbrand,S.A.;Weissleder,R.Curr.Opin.Chem.Biol.2010,14,71.Kiyose,K.;Kojima,H.;Nagano,T.Chem.Asia J.2008,3,506.)。此外,基于近红外荧光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在化学传感、夜视设备和信息安全显示等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Qian,G.;Wang,Z.Y.Chem.Asia J.2010,5,1006.Tessler,N.;Medvedev,V.;Kazes,M.;Kan,S.;Banin,U.Science 2002,295,1506.Stender,B.;S.F.;Lambert,C.;Pflaum,J.Adv.Mater.2013,25,2943.Qin,W.;Ding,D.;Liu,J.;Yuan,W.Z.;Hu,Y.;Liu,B.;Tang,B.Z.Adv.Funct.Mater.2012,22,771.)。相对于大量发射可见光的荧光材料,近红外荧光材料受带隙规则限制,种类较少,主要为BODIPY(Lu,H.;Mack,J.;Yang,Y.;Shen,Z.Chem.Soc.Rev.2014,43,4778.Boens,N.;Leen,V.;Dehaen,W.Chem.Soc.Rev.2012,41,1130.Frath,D.;Massue,J.;Ulrich,G.;Ziessel,R.Angew.Chem.,Int.Ed.2014,53,2290.Loudet,A.;Burgess,K.Chem.Rev.2007,107,4891.)和Cyanine(Doja,M.Q.Chem.Rev.1932,11,273.Mishra,A.;Behera,R.K.;Behera,P.K.;Mishra,B.K.;Behera,G.B.Chem.Rev.2000,100,1973.Fischer,G.M.;Ehlers,A.P.;Zumbusch,A.;Daltrozzo,E.Angew.Chem.,Int.Ed.2007,46,3750.)衍生物。一般而言,绝大部分荧光化合物都是芳香性的,醌类化合物极少具有强荧光,但是醌类化合物通常具有本征窄带隙和大跃迁偶极距特点,因此一旦荧光辐射通道打开,就能够成为优秀的近红外荧光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类具有强近红外荧光性质的醌式共轭化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基于醌式二噻吩共轭近红外荧光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醌式二噻吩共轭化合物,其结构为如下通式I所示:

其中,R1相同或不同,独立的选自:氢、卤素、C1-30烷基、C1-30烷氧基、-(O-(CH2)n-O)mH(n、m分别为1-8的整数,优选1-6的整数)、-COO-R3、-CO-R4、氰基、芳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350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