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44630.5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1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刚;刘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E02B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河川 绿地 水污染 生态 拦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
属于生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川作为航运交通的通道,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水源,而且还作为景观水营造经济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过度使用,河川的水体质量不断下降,而解决这些外源污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外源污染物质进行拦截,使流入河道内的污染物尽可能减少。
目前,常用的对水体污染物拦截的方法主要有湿地工程技术、生态沟渠技术、滨岸缓冲带技术等,这些技术具有生态效益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它们大多借助植物或土壤来对污染物进行拦截,植物及其根系对污染物有很强的吸收降解作用,土壤亦可以分解、迁移、转化污染物,或通过生物化学降解,并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小污染物毒性。这些技术中,湿地工程一般占用面积较大,对恶劣气候抵御能力弱;沟渠系统较为复杂,设计投入较大;滨岸缓冲带易受水陆系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当前的部分研究应用局限性大,技术投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其目的旨在减少生态修复的投入成本,提高生态效益,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河川坡岸上的杂草清理干净,整平坡岸,为之后的铺设稻壳炭垫层、草皮的种植与沟渠的布置创造条件;
(2)在河川两边的绿地上按一定的间距种植根系发达的柳树或落羽杉;柳树、落羽杉属喜水植物,在水边甚至是在被水淹没时也有很好的生长状态,它们不仅能吸附降解污染物、净化污水,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3)将种植的树木以2-3棵为一组或若干棵为一组,将其连接为一条由坡岸向水体延伸的斜线,依照这条斜线挖出一条沟渠,经过树根的地方挖成一个深度30 cm-40 cm、直径120 cm的环状的坑区;整个河川坡面布置若干组;
(4)将适量的稻壳炭与挖出的土壤进行充分混合(体积比:稻壳炭:土壤=9:1),然后填入沟渠和树根下的环状坑区内,同时保持其表面与坡道相平,便于后续草坪的种植;
(5)整理平整坡岸后,全坡岸铺设一层3cm厚的稻壳炭,便于草皮下壤中流的形成;
(6)利用稻壳炭改良土壤、植物根系以及土壤的吸附净化能力;当污水流经坡岸时,首先和草皮接触,较大的物质便被草丛拦截,下渗入草坪的根系、稻壳炭改良的土壤层对污水进行再次净化,随后污水沿着坡岸稻壳炭改良土壤层形成壤中流,流入稻壳炭地下汇水沟渠,顺着沟渠流入大树根部的“木本植物净化器”,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在稻壳炭夹层、稻壳炭地下汇水沟渠、净化器中与稻壳炭吸附接触,并不断被降解或转化为其他物质,大部分的污染物在此过程被去除,同时,树木的根系和土壤再度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或分解,通过这逐级的净化过程,进入河川的污染物的量明显地减少。
本发明的优点:
1)可将从沟渠挖出的土壤与稻壳炭充分混匀,再填入沟渠和环状坑区中,填完后使之与坡岸相平,以便后续处理更为简单;
2)本方法与农用给排水的沟渠不同,适用于具有一定水量的河川周边,且不妨碍正常河川的航运、排水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对照图1,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河川坡岸上的杂草清理干净,整平坡岸,为之后草皮的种植与沟渠的布置创造条件;
(2)在河川两边的绿地上按一定的间距种植根系发达的柳树和落羽杉;柳树、落羽杉属喜水植物,在水边甚至是在被水淹没时也有很好的生长状态,它们不仅能吸附降解污染物,净化污水,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3)将种植的树木以2-3棵为一组或若干棵为一组,将其连接为一条由坡岸向水体延伸的斜线,依照这条斜线挖出一条条沟渠,经过树根的地方便挖成一个深度30 cm-40 cm、直径大120 cm的环状的坑区;
(4)将适量的稻壳炭与挖出的土壤进行充分混合(体积比:稻壳炭:土壤=9:1),然后填入沟渠和树根下的环状坑区内,同时保持其与坡道相平,便于后续草坪的种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46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框架梁与3D打印建筑外填充墙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耐火PIR泡沫夹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