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便携式智能设备的道路危险提醒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49353.7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5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殷德军;李伦波;单丹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王培松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便携式 智能 设备 道路 危险 提醒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方法与系统,具体涉及基于便携式智能设备的道路危险提醒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人们在车辆主动安全控制上的研究从未止步。现有技术中,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技术包括了ABS、EBD、ESP、ACC、BSD、EBA、LDWS、VSC、HMWS、FCWS、HUD、HDC、胎压监测、芯片防盗、倒车影像、自动感应大灯、自动感应雨刷等等,这些先前技术无一不是基于车载电子系统而实现的,一方面电子和/或液压控制系统设计复杂,另一方面这些控制系统和信号线路的设计均与车辆主控制或者辅助控制的数据总线共线,占用较多的通信资源,同时一旦线路故障或者损坏,维修工作是极为繁琐和复杂的,而且昂贵。
例如,第2012102162069号中国专利申请提出一种基于生理信息分析的疲劳驾驶远程监测与报警系统和方法,将脑电采集装置输入端连接驾驶员的大脑皮层,脑电采集装置输出端传输脑电信号至上位机,上位机输出疲劳信号至下位机,下位机输出报警信号至手机模块。利用手机模块可使驾驶员监控人员实时查询驾驶员的驾车状态,及时提醒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当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时,本发明可以通过分析脑电信号及时报警,若驾驶员仍坚持驾车,下位机通过控制手机模块发送报警信息至监控人员手机,从而提高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检测预警能力。
随着便携式智能设备,尤其是智能电话(也称便携式智能设备、便携式智能终端、移动终端、蜂窝通讯设备/终端等)的发展,现有技术中已经开始研究其应用到汽车主动安全控制中。例如,第2014104953266号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疲劳驾驶实时监控与预警方法,系统设计以搭载Android操作平台的便携式智能设备为载体,首先将便携式智能设备固定在方向盘中央后,利用便携式智能设备自带的GPS定位及陀螺仪传感器,每隔1s计算并存储车辆驾驶过程中的加速度及方向盘转角数据,然后每隔10s利用小波变换从存储数据中提取加速度的db5小波尺度1归一化能量、方向盘转向角速度标准差、方向盘转向db5小波尺度4归一化能量作为疲劳程度判定指标,接下来将指标带入计数模型确定疲劳程度,预警系统将疲劳程度分为:清醒、轻度疲劳、中度疲劳、深度疲劳四级。最后根据计数模型判定结果,对不同的疲劳程度采取不同的预警措施。系统设计实现成本低,可靠性高,容易实现市场推广,系统实现不涉及车辆改装,实现驾驶状态的实时监控。
又如,第2012105171905号中国专利公开一种手机平台汽车驾驶疲劳预警方法,可以快速普及汽车驾驶疲劳预警,大大提高驾驶车辆的安全系数。该软件主要通过调用现在便携式智能设备上已有硬件设备实现:1.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和音频分析技术,对汽车方向盘进行监控;2.结合音频分析技术和加速度监控,分析汽车驾驶状态并且完成碰撞事件识别;3.通过软件实现方向盘长时间无操作或长时间驾驶都会发出疲劳驾驶预警,提醒驾驶员休息。碰撞后获取位置信息并发送短信求救、自动呼叫求救。在驾驶状态进行来电监听,可设置为自动拒接或自动以户外模式接听。在保证疲劳预警功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进行最大化功能集成包括事故发生求救功能,加快事故发生后救援速度。
这些现有技术中虽然利用便携式智能设备进行主动安全控制,诸如汽车安全防卫报警,汽车故障诊断,车道检测、车辆检测、行人检测、结果分析计算并提醒驾驶员,疲劳检测并提醒驾驶员或者加快事故后救援的速度,其所欲解决的是事前的提醒和事后的救援,但实际上在例如疲劳驾驶、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并不能有效地防止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便携式智能设备的道路危险提醒及控制方法,该便携式智能设备置于车辆内,该方法包括:
使便携式智能设备的第一摄像头获取车辆外部的障碍物的图像;
使便携式智能设备根据前述获得图像进行障碍物测距;
基于障碍物与车辆的距离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使便携式智能设备向车辆的ECU发出第一信号;
车辆的ECU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后,控制收紧驾驶员和/或乘员的安全带。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93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可靠性的电液混合制动系统
- 下一篇:制造汽车内饰件的方法及汽车内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