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反馈风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51958.X | 申请日: | 2015-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71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黄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3/12 | 分类号: | F24F13/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风阀,尤其是一种自反馈控制风阀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大多数使用手动风阀与电动风阀,手动风阀根据需要有人工不停的调节,无法完成自动控制且控制不精确,操作、控制、使用不便,这样会导致产率、质量、精度和效率低下;
电动风阀是在五金、化工、建材、电站、玻璃等行业中的通风、环保工程的含尘冷风或热风气体管道中,作为气体介质调节流量或切断装置 。然而电动风阀运作需要电能,一旦失去电能就无法再工作,并且不节能,能耗高、原材料消耗多,一般电动风阀都会使用控制系统,控制器的使用无疑将增加风阀的成本,所以电动风阀一般成本较高。
接近的现有技术有专利申请号:CN201310105068.1,风阀是通过风力与重力控制受风板,从而控制挡风板。一种方案是采用受风部受风力和折叠风屏重力作用在绳上的拉力以及同时受重力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拉动折叠挡风屏,从而控制风流量的恒定。
现有技术缺点:
第一 该风阀只能在有重力且重力未定的地方使用,因为该风阀的反馈受风部是在风力、重力、绳的拉力以及通风箱对受风板压力作用下工作,失重或是重力不稳定的环境中力打破平衡,受风部也无法在竖直平面内按要求摆动即无法按需拉动挡风板,风阀失效。
第二 该风阀不适合在有振动的环境中工作,因为在振动环境中受风部会随着振动而左右或上下晃动,无法正常工作。风阀的挡风部也会因为振动而上下晃动,对风量调节的稳定即调节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
第三 该风阀在普通环境工作时也不稳定,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受风板和挡风板在重力作用下工作,而重力是有一定的迟滞性,在风突然变小的情况,重力是无法快速反应过来的,会在一段加速后才表现出较快的速度。第二方面是受风部在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时不会立马静止,它会在平衡点附近做摆动,这点在风速快速加强和减弱时都会表现出来,对风阀的正常工作有影响。
第四 该风阀的安装是有限制的,不能再360度内的任意角度安装,而必须在受风板竖直向下且风箱水平安置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自反馈风阀装置,用于自动精确控制风量和提高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反馈风阀装置,包括箱体、挡风板、受风板、的前后导轨、左右导轨、绳索、连接轴、齿轮箱,所述箱体前部内装有四块可转动的挡风板和齿轮箱,齿轮箱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挡风板,齿轮箱的动力输入端固定连接连接轴、齿轮轴定位圈及绳槽;所述箱体后部内装有受风板,所述受风板由两块板、铰链、弹簧、导杆组成,所述箱体中部装有支撑架;所述两块板内侧之间通过铰链可转动连接,铰链下面装有弹簧,两块板内、外侧上端分别连接有导杆,两块板内侧上的导杆与固定在箱体内的前后导轨滑动连接,两块板的外侧上的导杆分别与固定在箱体内的左右导轨滑动连接;所述两块板的边缘通过其上的孔连接绳索,所述绳索穿过箱体上固定块中二个导向孔与连接轴后端的绳槽连接,用于带动连接轴转动。
所述齿轮箱包括大圆锥齿轮、四个小圆锥齿轮,大圆锥齿轮与连接轴固定连接,大圆锥齿轮啮合与四个小圆锥齿轮啮合连接,小圆锥齿轮通过小齿轮杆与挡风板固定连接。
所述挡风板的外侧连接连接杆,连接杆另一端连接两个尾翼,两个尾翼与调节装置相连接,并通过调节装置来调节挡风板的初始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发明是在风力、弹簧力、绳的拉力、齿轮间啮合力的作用下工作,不会受到不稳定工作因素影响,不会受重力的影响。
第二本发明结构紧凑,受力均匀,运动有序、连贯,不会受工作环境的振动影响,且传递精确,精度高,可振动的环境中工作。
第三本发明结构比较紧凑,且弹簧的迟滞性较小,这样对整个系统的受风效果就会有大的改善,无论风在迅速变大的时候还是在迅速变小的时候,风阀的受风部和挡风板都能快速的反应过来,精确度大大提高。
第四 本发明可在任意的角度安装而不会受影响,风阀都可以正常工作。
第五 本发明密封圈和挡风板接触的地方采用锯齿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漏风现象。
第六 本发明适用于其他形状的风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齿轮箱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是挡风板结构立体图;
图5是受风板结构立体图;
图6是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前后导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19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型通信电源直流接触器组网系统
- 下一篇:故障指示器自取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