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混纳米氧化铟锡的高导电性电机碳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54369.7 | 申请日: | 2015-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0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吴春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蓝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9/22 | 分类号: | H01R39/22;H01R39/24;H01R43/12;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氧化 导电性 电机 碳刷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刷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掺混纳米氧化铟锡的高导电性电机碳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刷是一类导电滑动接触件,在许多电气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电动机、发动机或者其他旋转机械的固定部分和转动部分之间传递能量和信号的装置,其组成材质主要由石墨、树脂胶黏剂以及其他助剂,然后经过烧结成型制成。碳刷在使用过程中与转子、定子摩擦接触,在接触面会产生磨损,如果不提高碳刷的耐磨损性能,必将严重影响到整个设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研发具有高耐磨损性、高导电性的碳刷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掺混纳米氧化铟锡的高导电性电机碳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掺混纳米氧化铟锡的高导电性电机碳刷材料,其特征在于,该碳刷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纳米氧化铟锡0.1-0.2、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8-10、二硫化钨0.1-0.2、硬脂酸锌0.8-1、液体松香树脂5-6、浓度为45-50%的环氧树脂溶液30-35、高纯导电石墨粉50-60、硅微粉6-8、导电炭黑8-10、氧化钇0.001-0.002、环烷油10-12、硅烷偶联剂1-2。
所述的一种掺混纳米氧化铟锡的高导电性电机碳刷材料的制备方法为:
(1)先将硅微粉与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液体松香树脂、环氧树脂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复合浆料1备用;
(2)将纳米氧化铟锡、二硫化钨、氧化钇、导电炭黑与硅烷偶联剂、环烷油混合搅拌均匀,得复合浆料2备用;
(3)将前面制备的复合浆料1、复合浆料2与其它剩余物料混合,投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加热至80-90℃,保温40-50min,随后继续搅拌30-40min后出料,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投入粉碎机中回流粉碎,所得粉体过100目筛,再将所得微粉带线压制成型,成型后的产品送入氮气氛烧结炉中烧结,烧结结束后经冷却、电焊、包装即得成品。
所述的烧结条件为:烧结温度:400-450℃;烧结时间6-8h。
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高纯导电石墨和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基料,并以液体松香树脂和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环氧树脂溶液作为复合胶黏剂,这种胶黏剂与导电基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粘接能力,成型效果好,其中掺混的纳米氧化铟锡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和耐热性,二硫化钨、氧化钇有润滑、助烧结等功效,同时提高了碳刷的强度,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碳刷尺寸精度高,结构致密紧凑,耐磨损性好,故障少,寿命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碳刷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纳米氧化铟锡0.1、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8、二硫化钨0.1、硬脂酸锌0.8、液体松香树脂6、浓度为45%的环氧树脂溶液32、高纯导电石墨粉52、硅微粉6、导电炭黑8、氧化钇0.001、环烷油10、硅烷偶联剂1。
其制备方法为:
(1)先将硅微粉与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液体松香树脂、环氧树脂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复合浆料1备用;
(2)将纳米氧化铟锡、二硫化钨、氧化钇、导电炭黑与硅烷偶联剂、环烷油混合搅拌均匀,得复合浆料2备用;
(3)将前面制备的复合浆料1、复合浆料2与其它剩余物料混合,投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加热至80-90℃,保温40min,随后继续搅拌30min后出料,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投入粉碎机中回流粉碎,所得粉体过100目筛,再将所得微粉带线压制成型,成型后的产品送入氮气氛烧结炉中烧结,烧结结束后经冷却、电焊、包装即得成品。
其中烧结条件为:烧结温度:400℃;烧结时间8h。
本实施例制得的碳刷性能测试结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蓝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蓝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43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