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水汽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54833.2 | 申请日: | 2015-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5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邵一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地址: | 2015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汽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去水汽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终端从温度低的环境进到温度高的环境(比如,冬天,室内外温差较大,从室外进入室内),温差达到一定的范围时,屏幕上往往会凝结出一层水汽,凝结出的水汽不仅遮挡住了终端的屏幕,使得用户在短时间内不能正常观看,融化后的水汽还会在屏幕表面形成水痕,从而影响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水汽方法及系统,避免触摸屏表面形成的水汽对用户的影响,给用户创造一个舒适的操作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去水汽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获取当前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及触摸屏温度;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及触摸屏温度,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
若是,则对所述触摸屏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去水汽系统,包含:环境温度检测模块、环境湿度检测模块、触摸屏温度检测模块、处理器及加热模块;
所述环境温度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环境的温度,并传送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环境湿度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环境的湿度,并传送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触摸屏温度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当前触摸屏的温度,并传送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及触摸屏温度,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启动所述加热模块;
所述加热模块用于对所述触摸屏进行加热。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获取当前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及触摸屏的温度,实时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并在触摸屏表面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时,对触摸屏进行加热,从而提升触摸屏的温度,破坏当前触摸屏表面形成水汽的条件,进而避免了触摸屏表面形成的水汽对用户影响,给用户创造了一个舒适的操作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屏幕的清洁。
进一步地,在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及触摸屏温度,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获取所述环境温度及触摸屏温度的温差;
根据所述温差及环境湿度,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在一定的环境湿度下,根据当前环境与触摸屏之间的温差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判断的速度。
进一步地,在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及触摸屏温度,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获取当前环境温度及环境湿度下,触摸 屏表面形成水汽的门限温度;
根据所述门限温度及触摸屏温度,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
通过对比门限温度及触摸屏温度,判断触摸屏表面是否达到形成水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可实施性及可控性。
进一步地,在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获取当前环境温度及环境湿度下,触摸屏表面形成水汽的门限温度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当前环境温度及环境湿度下,触摸屏表面形成水汽的临界温度;
将所述临界温度作为所述门限温度。预先在终端中设置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与触摸屏表面形成水汽的临界温度的关系表,有利于提高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可实施性。
进一步地,在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获取当前环境温度及环境湿度下,触摸屏表面形成水汽的门限温度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当前环境温度及环境湿度下,触摸屏表面形成水汽的临界温度;
将所述临界温度及预设的偏移量之和,作为所述门限温度。利用偏移量对门限温度进行修正,有利于减小误差,提高门限温度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在对所述触摸屏进行加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当前触摸屏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的过热保护温度;
若是,则停止对所述触摸屏进行加热。设置过热保护温度来保护触摸屏,有利于避免触摸屏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进一步地,在获取当前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及触摸屏温度的步骤之前, 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是否收到预加热信号;
若是,则将所述解摸屏加热至预设温度。对触摸屏进行预加热,有利于减小触摸屏与环境之间的温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48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