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穿戴式电阻抗断层成像胃动力信息提取装置及提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57132.4 | 申请日: | 2015-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9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王妍;王宏;邓娟;沙洪;赵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053 | 分类号: | A61B5/053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丽萍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戴 阻抗 断层 成像 动力 信息 提取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信号检测领域,尤其涉及胃消化过程中通过可穿戴式生物电阻抗成像系统进行胃动力信号检测。
背景技术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50%的胃肠疾病患者存在胃动力异常,胃部疾病总是从胃动力失调开始,向恶性化方向发展,并一直伴随胃动力异常,胃动力异常是胃肠疾病的源头之一。胃动力检测包括胃的收缩、蠕动规律及胃排空时间的测量。在国内外现有的一些检测方法中,腔内压测量、恒压器检查等可观察到由胃蠕动引起的压力波。但测量时要向胃内插管,患者不易接受;放射性核素呼气试验,特别是闪烁扫描法,其定量性、重复性较好,是目前胃排空测量的金标准。但因使用核素,对患者有害,且价格昂贵,也不宜长时间、多次重复使用,其应用受到限制;超声方法可观察到胃排空或胃运动的情况。但要用于消化过程的长时间检查,在操作技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而且胃内气体的存在会影响声束传播,干扰成像结果;体表胃电图(EGG)无创、方便,与胃收缩频率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研究和评价与胃节律性有关的疾病,但它与胃收缩或运动的关联性不强,其用于胃动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此外,以上各现行检查方法大都只能给出一、两项指标,难于全面、有效地反映胃动力与消化生理、病理变化规律。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以下简称EIT)以人体组织、器官的电阻抗特性及其变化为依据,通过配置于人体体表的电极阵列,提取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相关的组织或器官的电特性信息,给出反应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功能性图像结果。胃是人体内比较容易提取电阻抗信息的器官之一,在胃的活动期,如胃排空或胃收缩、蠕动时,由于胃的形态、容积及其内容物组成情况的改变较大,其电特性变化非常明显,变化规律与胃动力学状况相对应,相关性强。EIT技术通过在人体胃部体表映射区粘贴一圈电极,由一对电极施加一微弱的电流激励,然后测量其余电极对上对应的电压值,再切换一对电极进行激励,并测量其余电极对上对应的电压值,重复下去,可以测得一组电流激励下的电压值,根据测量得到的一组电压值,通过一定的重构算法即可重构出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或者电导率变化的分布,可无创、连续地检测胃的运动信号,提取与胃动力学状况相对应的电特性及其变化信息,反应胃的收缩、蠕动及排空过程,从而达到检测与评价胃动力功能。
由于胃运动和胃排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往采用EIT进行胃动力检测往往需要患者在仪器设备前长时间停留,通过导线连接体表电极阵列和终端信息提取装置,再通过USB或者串口的方式将采集到体表阻抗信息上传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往往需要患者在医院专门的仪器设备室进行诊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不适感增强。有些胃动力失调患者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去医院就医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进而演变成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近些年,随着无线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呈现井喷式增长。可穿戴式设备具有操作简单方便、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功耗低、方便远程监控等优势。通过可穿戴式设备可以将人体生理病理信息及时上传手机,通过手机的处理器进行信息处理,并通过网络将数据结果传送到医生的网络数据终端,医生可以根据网络数据信息提出诊断意见,患者在家中就可以及时得到医生的诊断结果。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目前主要是应用于生命体征测量方面,诸如:腕式电子血压计、心脏检测仪、血糖仪、脉搏监测器,耳塞式耳机、臂带或腕带可穿戴式运动与健身产品;至今还未有利用可穿戴式医疗设备为在人体胃消化过程中形成生物电阻抗成像的提供长期连续的胃动力信号的提取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穿戴式电阻抗断层成像胃动力信息提取装置,可以长期连续的获得佩戴者的胃动力信息,从而为电阻抗断层成像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71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