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59261.7 | 申请日: | 2015-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2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蔡晓明;边磊;罗宗秀;辛肇军;陈宗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37/02 | 分类号: | A01N37/02;A01P19/00;A01N35/04;A01N2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桃树 挥发物 假眼小 绿叶 引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过信息化合物大量诱集害虫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
背景技术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G?the)是我国茶树重大害虫。该虫以成、若虫刺吸茶树新梢汁液,雌虫在嫩梢上产卵,破坏输导组织。严重危害时,茶树枝梢红褐焦枯,芽、叶生长僵滞、脱落,对茶叶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茶区,因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夏、秋茶损失通常可达10~15%,而重灾年份损失高达50%以上。目前该虫发生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大量的化学农药施用导致抗药性迅速上升,并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安全。因此,生产上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治技术。
植物挥发物在调节植物、昆虫二营养级间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害虫寄主定位的重要信息。由于避免了农药的大量使用、对人类和环境安全,利用寄主挥发物发展植物源害虫引诱剂已成为害虫治理的重要研究方向。有专家预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的种群密度是21 世纪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申请人在田间发现桃树对茶园叶蝉有聚集作用,进一步的室内研究发现相对于茶树挥发物,假眼小绿叶蝉更加趋向桃树挥发物。通过大量的行为反应测定,已明确桃树挥发物中吸引假眼小绿叶蝉的关键物质为四种物质的混合物。申请人利用这四种化合物,研制了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 杭州、嵊州两地的田间诱集试验表明,该引诱剂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以其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监测和防治提供有效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
苯甲醛 1-100份
顺-3-己烯醋酸酯0.1-30份
3,7-二甲基-1,3,6-辛三烯0.5-20份
4,8-二甲基-1,3,7-壬三烯0.1-30份。
所示的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
苯甲醛 4-60份
顺-3-己烯醋酸酯1-20份
3,7-二甲基-1,3,6-辛三烯1.5-15份
4,8-二甲基-1,3,7-壬三烯0.5-10份。
所示的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
苯甲醛 10-30份
顺-3-己烯醋酸酯5-15份
3,7-二甲基-1,3,6-辛三烯3-8份
4,8-二甲基-1,3,7-壬三烯1-5份。
所示的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
苯甲醛 15-20份
顺-3-己烯醋酸酯8-12份
3,7-二甲基-1,3,6-辛三烯4-5份
4,8-二甲基-1,3,7-壬三烯2-4份。
本发明以人工合成的挥发物为主要原料,配伍合理,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引诱效果明显,能够有效诱集假眼小绿叶蝉,从而达到集中防治的目的,且本发明的引诱剂具有使用方便和无污染等特点。因此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诱芯制备
1)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配制(重量份)
称取苯甲醛20份、顺-3-己烯乙酸酯12份、3,7-二甲基-1,3,6-辛三烯5份、4,8-二甲基-1,3,7-壬三烯4份,然后进行混合均匀,即制得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引诱剂,备用。
2)缓释材料准备
缓释材料为袖式硅胶缓释载体。该载体高为20 mm,内径为0.5mm。将袖式硅胶缓释载体在乙醇中浸泡10 天,每2天更换1次乙醇。然后在60℃的鼓风干燥箱中烘干,装袋密封备用。
3)引诱剂诱芯制备
将步骤1)制得的引诱剂滴加至步骤2)制得的缓释载体中,每个缓释载体滴加 40 μL引诱剂。然后装袋密封,置于4℃冰箱。待引诱剂完全被吸附后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92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杀螺胺和新烟碱类农药的杀虫组合物
- 下一篇:可移动式农业喷灌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