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60461.4 | 申请日: | 2015-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6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苗怡文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9/12;A61K35/6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17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原发性 高血压 中药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基于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反之,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则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需首先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目前认为,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5%-10%,但随着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的不断进展,继发性高血压的比例将不断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造成的。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因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是以脏腑、八纲、病因、病机、病名相互结合的分型方式。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内生之风、痰、瘀血。临床上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4个证型和内风、血瘀、痰阻3个兼证。
1、肝阳上亢型:证见头痛头涨,眩晕耳鸣,面红赤,口苦心烦,舌红,脉弦有力。
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2、阴虚阳亢型:除具有一般阳亢症状外,还有心跳,怔忡,失眠,健忘,脉弦细而数,舌苔黄,舌质绛红。
治宜滋肾养肝为主。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失眠,耳鸣,舌质干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治宜以滋肾养肝为主。
4、阴阳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四肢不温伴乏力,腰酸,头痛,耳鸣,心悸,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宜育阴助阳为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两个技术问题,一是开发一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较好的中药制剂,二是开发制造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解决这两个技术问题,发明人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在配伍药材开发中药组方时,就充分考虑现代制药技术的特点,使其在做成成品中药制剂时仍保持优异的疗效,发明人将配伍好的组方进行临床实践的检验和调整,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和一套制备方法,由此生产的成品中药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该中药组方为(以重量份计):
决明子10-26份、桑寄生10-24份、金银花11-31份、玉米须20-60份、菊花11-27份、桃仁7-23份、栀子10-22份、红花7-19份、玄参8-20份、麦冬6-18份、全蝎2-9份、钩藤15-35份、泽泻13-33份、鲜向日葵叶30-90份、生地8-20份、甘草7-14份。
在研发过程中优选出的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组方配比为(以重量份计):
配比1:决明子18份、桑寄生17份、金银花21份、玉米须40份、菊花19份、桃仁15份、栀子16份、红花13份、玄参14份、麦冬12份、全蝎5份、钩藤25份、泽泻23份、鲜向日葵叶60份、生地14份、甘草11份。
配比2:决明子17份、桑寄生18份、金银花22份、玉米须50份、菊花18份、桃仁16份、栀子17份、红花14份、玄参15份、麦冬11份、全蝎6份、钩藤22份、泽泻21份、鲜向日葵叶70份、生地15份、甘草12份。
配比3:决明子20份、桑寄生16份、金银花20份、玉米须50份、菊花20份、桃仁17份、栀子16份、红花14份、玄参14份、麦冬14份、全蝎6份、钩藤27份、泽泻24份、鲜向日葵叶65份、生地13份、甘草12份。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1)按本发明中药组方称取各味中药材;
(2)取鲜向日葵叶捣碎绞汁,过滤,留汁液备用;
(3)将决明子、桑寄生、金银花、玉米须、菊花、麦冬、泽泻、甘草分别粉碎,混合后加入5-15倍重量的纯化水,回流煎煮3次,每次1-5小时,过滤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浓缩液,备用;
(4)将桃仁、栀子、红花、玄参、全蝎、钩藤、生地,分别粉碎,与步骤(3)的滤渣混合后加4-12倍重量的浓度为55-85%的乙醇,浸泡3-16小时,回流煎煮,提取2次,每次1-6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浓缩液,备用;
(5)将步骤(2)、(3)、(4)所得液体合并,混合均匀,继续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33-1.37 的稠膏,即为中药浸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苗怡文,未经苗怡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04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