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门间隙调节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66569.4 | 申请日: | 2015-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8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解方喜;王鑫峰;洪伟;苏岩;韩林沛;张富伟;李翔宇;李宏涛;陈静;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1/20 | 分类号: | F01L1/2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门 间隙 调节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发动机配气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调节进排气门间隙的机构。
背景技术
气门间隙是发动机可靠稳定运行的最重要的间隙之一。发动机工作时,气门将因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如果气门及其传动件之间在冷态时无间隙或者间隙过小,则在热态下,气门及其传动机构膨胀势必会引起气门关闭不严,造成气门漏气、活塞撞气门等,甚至无法启动。如果气门间隙过大,进、排气门开启滞后,进排气时间缩短,会降低气门的实际开启高度,改变了正常的配气相位,就会使发动机因进气不足、排气不净而功率下降。此外,还使配气机构零件的撞击增加,磨损加快,噪声增大。可见气门间隙对发动机的配气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虽然可变配气机构能很好地改善发动机的配气状况,提高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但由于其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摩托车所用的单缸机上,考虑到成本的压力和使用者的收入,令可变配气机构这种在汽车上行之有效的技术无法在摩托车上推广使用。通过研究发现,对气门间隙的改变,也会对发动机性能有所影响,不同的间隙,令发动机在低、中、高转速的表现完全不同,气门间隙对发动机扭矩、功率及燃油消耗率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动机中低转速时,应加大气门间隙,令功率及扭矩有所增加,高转速时,减少气门间隙,保持充气效率,使扭矩和功率得以提升。而现阶段大部分发动机的气门间隙都是需要手动调节的,而不同发动机工况下需要有不同的气门间隙才能保证发动机有好的性能,因此手动调节气门间隙的方式很显然并不能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存在问题,改变手动调节气门间隙方式的不便性,通过电控系统针对不同工况适时调节气门间隙。
本发明是在原有广泛使用的由凸轮轴驱动摇臂、摇臂再驱动气门的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本发明由摇臂1、轴瓦2、摇臂轴3、调整螺钉4、锁紧螺母5、连接凹槽6、轴承7、推杆8、挺柱9、凸轮轴10、蜗杆11、蜗轮12、支撑座13、联轴器14、气门15、驱动电机16、气门间隙17、汽缸盖18、销19、蜗轮轴Ⅰ20、蜗轮轴套Ⅰ21、支撑杆Ⅰ22、支撑杆Ⅱ23、蜗轮轴套Ⅱ24、蜗轮轴Ⅱ25、卡环26、键27、蜗轮轴外缘28、润滑油道Ⅱ29、润滑油道Ⅰ30组成,其中蜗杆11一端经联轴器14与驱动电机16的输出轴固接,蜗杆11另一端经轴承7与支撑座13活动连接,蜗杆11中部与蜗轮12啮合。
驱动电机16固接于汽缸盖18的凸台;支撑座13固接于原有汽缸盖里的摇臂轴底座上。
推杆8上端经连接凹槽6与调整螺钉4的下端活动连接,调整螺钉4与摇臂1的尾部纵孔31螺纹连接,调整螺钉4头部与摇臂1的尾部纵孔31之间置有锁紧螺母5;推杆8下端经挺柱9与凸轮轴10表面接触。
蜗轮轴Ⅰ20经定位销19与摇臂轴3一端固接,蜗轮轴Ⅰ20同时与蜗轮12固接,蜗轮轴外缘28经键27与摇臂轴3另一端固接,蜗轮轴外缘28同时与蜗轮轴Ⅱ25固接,蜗轮轴外缘28外侧由卡环26限位。
摇臂1经轴瓦2与摇臂轴3的中部横孔32活动连接。
支撑杆Ⅰ22上端与蜗轮轴套Ⅰ21下端固接,支撑杆Ⅰ22下端与支撑座13一边固接。
蜗轮轴Ⅰ20外圈与蜗轮轴套Ⅰ21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Ⅰ21上端设有润滑油道Ⅰ30。
支撑杆Ⅱ23上端与蜗轮轴套Ⅱ24下端固接,支撑杆Ⅱ23下端与支撑座13另一边固接。
蜗轮轴Ⅱ25外圈与蜗轮轴套Ⅱ24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Ⅱ24上端设有润滑油道Ⅱ29。
蜗轮12、蜗轮轴Ⅰ20、蜗轮轴Ⅱ25和蜗轮轴外缘28的圆心在同一条轴线上,此轴线与摇臂轴3纵轴线平行,二轴线之间设有偏心距d,其值为2-3mm。
所述的摇臂1尾部设有纵孔31,摇臂1中部设有横孔32,摇臂1头部设有摇臂头33。
气门间隙17的大小对发动机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在不同工况下最佳气门间隙17是不同的,传统的手动调节气门间隙17的方法,不能够根据不同工况适时调节气门间隙1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本发明的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65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扩张共振复合型消声器
- 下一篇:内燃机的可变行程的配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