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72616.6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8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索建国;金希红;闵阳春;刘丰芹;杨小荣;何永强;曾燕军;杨相健;胡坤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9/04 | 分类号: | B61G9/04;B61F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机车。
背景技术
碰撞是列车事故中最常出现的,列车发生碰撞后的各种响应中,其中爬升和二次撞击造成的二次伤害最大。现有技术为了避免碰撞的二次撞击造成的伤害过大,采用中央钩缓冲装置。
中央钩缓装置一般包括车钩、两端分别连接车钩和车体的缓冲器,缓冲器能够变形吸能。即当机车受到冲击或者碰撞时,车钩会先受力并将力传递给缓冲器。当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小于缓冲器最大阻抗力时,缓冲器会通过一次或多次的压缩与恢复,吸收掉碰撞能量;当缓冲器达到最大阻抗力时,缓冲器会到达最大压缩状态,此时缓冲器便不再吸收碰撞能量,碰撞则会继续对机车和司乘人员造成伤害。现有技术中常常在缓冲器与车体之间再增加一个吸能变形元件,因为吸能变形元件的变形距离受到车钩的钩肩与冲击座之间的距离限制,导致吸能变形元件吸收能量有限。现有技术中也常常采用防爬吸能装置,防爬吸能装置在防止车体爬升的同时,吸收车体碰撞的能量,但仅仅通过防爬吸能装置,在发生较大的碰撞时,其所吸收的能量也是非常有限。
经过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因为在碰撞吸能中,吸收的能量等于变形力与变形距离之积,因此不能简单的将防爬吸能装置和中央钩缓装置组合在一起,让防爬吸能装置和中央钩缓装置同时吸能,因为变形力受车体能承受的压缩载荷限制。又由于防爬吸能装置和中央钩缓装置在达到最大吸能时即变成刚性件,抵在车体与碰撞物之间,阻止车体进一步向碰撞物靠近,进而进一步阻止车体上安装的其它吸能部件继续变形吸能。因而才导致机车碰撞时吸收的能量有限。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机车碰撞时吸收能量有限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车,该机车可以有效地解决机车碰撞时吸收能量有限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车,包括车体、车钩和缓冲器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体上的支撑座和吸能装置,所述车钩与所述缓冲器装置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缓冲器装置向下转动,所述支撑座包括冲击座、车钩托梁、螺栓剪切板以及将上述三者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连接螺栓;所述缓冲器装置达到最大变形量前,所述车钩的凸起部能够推动所述螺栓剪切板切断所述连接螺栓;所述车钩上用于与碰撞物相抵的抵部与所述吸能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螺栓剪切板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吸能装置为防爬吸能装置和/或车体端部吸能装置,所述车体端部吸能装置具有多块吸能板,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具有安装座、外侧具有爬齿的防爬板和设置在所述防爬板内侧的薄壁圆筒。
优选地,所述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吸能装置和车体端部吸能装置,所述车体端部吸能装置设置在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和所述车体之间,所述车体端部吸能装置的触发变形力大于所述防爬吸能装置的触发变形力。
优选地,所述防爬吸能装置还具有设置在所述防爬板和所述安装座之间的支撑件,所述薄壁圆筒的一端与所述防爬板相对固定另一端能够相对所述安装座上下移动,所述支撑件分别与所述防爬板和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钩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端部的中间,所述车体的端部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所述防爬吸能装置。
优选地,所述缓冲器装置与所述车体之间设置有变形吸能元件,所述变形吸能元件的触发变形力小于所述车钩失效时所述缓冲器装置的阻抗力。
优选地,所述缓冲器装置包括缓冲器、与所述车钩铰接的钩尾框、位于所述缓冲器与所述变形吸能元件之间的第一从板以及位于所述缓冲器与所述钩尾框之间的第二从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26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儿童车架
- 下一篇:一种地铁车辆用安全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