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化镓基低漏电流悬臂梁开关交叉耦合振荡器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79740.5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7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廖小平;王小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B5/04 | 分类号: | H03B5/04;B81B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 镓基低 漏电 悬臂梁 开关 交叉 耦合 振荡器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氮化镓基低漏电流悬臂梁开关交叉耦合振荡器,其特征是该振荡器包括第一悬臂梁N型MESFET(1)、第二悬臂梁N型MESFET(2)、LC谐振回路和恒流源(15)组成,该交叉耦合振荡器中的第一悬臂梁N型MESFET(1)和第二悬臂梁N型MESFET(2)都是制作在半绝缘GaN衬底(3)上,其输入引线(4)是利用金制作,N型MESFET栅极(5)与有源层形成肖特基接触,在栅极(5)上方设计了悬臂梁(6),悬臂梁(6)下方的锚区(7)制作在半绝缘GaN衬底(3)上,在每个悬臂梁(6)下方设计了两个电极板(8),电极板(8)的上表面覆盖有氮化硅层(9),电极板(8)接地,第一悬臂梁N型MESFET(1)和第二悬臂梁N型MESFET(2)的源极连在一起并与恒流源相连,恒流源另一端接地,第一悬臂梁N型MESFET(1)的漏极(10)通过引线(14),锚区(7)与第二悬臂梁N型MESFET(2)的悬臂梁(6)相连,第二悬臂梁N型MESFET(2)的漏极(10)通过引线(14),锚区(7)与第一悬臂梁N型MESFET(1)的悬臂梁(6)相连形成交叉耦合结构,LC谐振回路接在第一悬臂梁N型MESFET(1)的漏极(10)和第二悬臂梁N型MESFET(2)的漏极(10)之间。
2.根据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基低漏电流悬臂梁开关交叉耦合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臂梁(6)由钛/金/钛三层复合制作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基低漏电流悬臂梁开关交叉耦合振荡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半绝缘GaN衬底;
2) .淀积氮化硅,用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淀积法工艺(PECVD)生长一层氮化硅,然后光刻和刻蚀氮化硅,去除N型MESFET有源区的氮化硅;
3) .N型MESFET有源区离子注入:注入磷后,在氮气环境下退火;退火完成后,在高温下进行N+杂质再分布,形成N型MESFET有源区的N型有源层;
4) .去除氮化硅层:采用干法刻蚀技术将氮化硅全部去除;
5) .光刻开关区,去除开关区的光刻胶;
6) .电子束蒸发钛-铂-金;
7) .去除光刻胶以及光刻胶上的钛-铂-金;
8) .加热,使钛-铂-金与N型GaN有源层形成肖特基接触;
9) .涂覆光刻胶,光刻并刻蚀N型MESFET源极和漏极区域的光刻胶;
10) .注入重掺杂N型杂质,在N型MESFET源极和漏极区域形成的N型重掺杂区,注入后进行快速退火处理;
11) .光刻源极和漏极,去除引线、源极和漏极的光刻胶;
12) .真空蒸发金锗镍-金;
13) .去除光刻胶以及光刻胶上的金锗镍-金;
14) .合金化形成欧姆接触,形成引线、源极和漏极;
15) .涂覆光刻胶,去除输入引线、电极板和悬臂梁的锚区位置的光刻胶;
16) .蒸发第一层金,其厚度为0.3μm;
17) .去除光刻胶以及光刻胶上的金,初步形成输入引线、电极板和悬臂梁的锚区;
18) .淀积氮化硅:用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淀积法工艺(PECVD)生长厚的氮化硅介质层;
19) .光刻并刻蚀氮化硅介质层,保留在电极板上的氮化硅;
20) .淀积并光刻聚酰亚胺牺牲层:在砷化镓衬底上涂覆1.6μm厚的聚酰亚胺牺牲层,要求填满凹坑;光刻聚酰亚胺牺牲层,仅保留悬臂梁下方的牺牲层;
21) .蒸发钛-金-钛,其厚度分别为蒸发用于电镀的钛-金-钛;
22) .光刻:去除要电镀地方的光刻胶;
23) .电镀金,其厚度为2μm;
24) .去除光刻胶:去除不需要电镀地方的光刻胶;
25) .反刻钛-金-钛,腐蚀钛-金-钛,形成悬臂梁;
26) .释放聚酰亚胺牺牲层:显影液浸泡,去除悬臂梁下的聚酰亚胺牺牲层,去离子水稍稍浸泡,无水乙醇脱水,常温下挥发,晾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974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