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番茄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86761.X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5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佩龙;李美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佩龙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G1/00;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番茄 青枯病 综合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番茄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属于番茄病虫害的防治领域。
背景技术
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各地普遍发生,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南方及多雨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青枯病是一种会导致全株萎蔫的细菌性病害,当番茄株高30厘米左右,青枯病株开始显症;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病叶变浅。发病后,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即凋萎。如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时,病株可持续1周后枯死,但叶片仍保持绿色或稍淡,故称青枯病。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厘米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
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属细菌。病原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若无寄主也可在土壤巾存活14个月。最长可达6年之久。病原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操作工具等传播。多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八。前期属于潜伏状态,条件适宜时。即可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并沿导管向上扩展。致使导管堵塞,进一步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使整个输导组织被破坏而失去功能。茎、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
现有的防治方法如下:
(1)番茄与禾本科、十字花科、百合科以及瓜类作物进行2~3年以上轮作,最好是与水稻等作物进行水早轮作效果最为理想。不能与茄子、辣椒、马铃薯、花生以及豆科作物在同一块地上连作。
(2)每商大田可用150~200kg生石灰进行撒施,恶化病菌生存环境。
(3)推广高畦种植,开好三沟,做到厢沟、叶沟和围沟相通,排灌方便,多施腐熟有机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l000倍液,或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20%喹菌铜1200倍液·或20%噻森铜悬浮剂4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68%农用硫酸链霉素1500倍液,首次用药应在发病前10天。此外,每亩还可试用青枯溃疡灵2包(80g/包,50%可湿性粉剂),或敌磺钠5包(350g/包,50%可湿性粉剂),或农用链霉素30包(15g/包,72%可溶性粉剂),或食用盐6(500g/包),对水500~600kg灌根,1~2天即可见效,6~7天1次,连灌2~3次。
现有防治方法单一,不能有效避免番茄青枯病的发病与蔓延,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番茄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解决了现有防治方法单一,无法有效防治番茄青枯病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番茄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土壤生态治理:
(1)施用沃益多,每亩的使用量为HYT-A200-250ml、HYT-B250-350ml和HYT-C100-120g,整个生育期使用2-4次;
(2)在番茄开始成熟前一个月施用中药微量肥,每亩使用量为30-35g;
二、农业防治: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2)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5年的轮作,不与茄子、辣椒、马铃薯、花生以及豆科作物在同一块地上连作;
(3)推广高畦种植,开好三沟,做到厢沟、中沟和围沟相通,排灌方便,施用腐熟有机肥,每亩地60-80kg;
(4)及时拨出病株,并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
三、生物控制:
(1)加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减少根系伤口与感染;
(2)加强田间卫生管理,清除杂草及病株残体,减少病源侵入渠道;
四、生物防治:
(1)发病初期用4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灌根,每7-10天一次,连续灌根2-3次;
五、物理防治:
及时清除重病株及病残体,集中销毁;
六、化学防治:
(1)发病初期施用1:1:160波尔多液,喷淋或浇灌防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佩龙,未经李佩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67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压器油箱箱沿钻孔辅助装置
- 下一篇:高压电机圈式线圈匝间双带宽包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