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氧化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88216.4 | 申请日: | 2015-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7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何大伟;武生君;王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G11/36 | 分类号: | H01G11/36;H01G11/46;B82Y30/00;C01G4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氧化铁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制备领域,是一种在水溶液中制备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适用于超级电容器等领域。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网状平面,是已知材料中最薄最硬的、比表面积最大、电子传输率最高的新型材料。石墨烯所衍生出的复合材料也具有比以往同类材料优越的性质。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有很广阔的前景。
现阶段所使用的复合方法均是物理混合或在有机溶剂中复合,复合时,由于石墨烯本身的水溶性较差,都会以氧化石墨烯为前驱物。本专利,用乙醇分散石墨烯后,直接以石墨烯为前驱物,意在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并且石墨烯片层质量高,颗粒尺寸均匀的复合方法。
先将石墨烯分散于无水乙醇,之后将石墨烯直接与Fe3+复合,打破了,由于石墨烯水溶性不好,而不能直接复合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现有技术制备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物的繁杂方法,提供一种操作简易,所需设备简便,避免有机溶剂使用的高质量的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在水溶液中实现的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石墨烯,加入到无水乙醇中,剪切1~3小时,超声0.5~2小时,制的石墨烯分散液
步骤二,在步骤一所得石墨烯分散液,加入六水氯化铁(或者硝酸铁)溶液,氨水(或者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创造碱性环境,回流加热0.5~3小时,控制反应温度在80~100℃。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所得溶液自然冷却至室温,进行洗涤过滤,恒温干燥箱干燥后,得到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物材料。
步骤二中,使用的六水氯化铁(硝酸铁)溶液浓度为0.1~0.3mol/L。氨水(或者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调节pH=8~12。
步骤三中,使用的洗涤剂是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洗涤后pH≈7,干燥温度控制在50~70℃,干燥时间大于8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在水溶液环境中使石墨烯与氧化铁纳米颗粒充分复合,在保留了纳米级氧化铁颗粒原有的理化性质(如吸收峰位,催化性质等)的同时,借助石墨烯特有的大比表面积,高电子转移速率等特性,使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具有比氧化铁纳米颗粒更佳的效果。
本发明经过大量实验验证,总结出一种有效的制备方法,相比现有制备方法,工艺简便,质量高,不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无污染。
附图说明
图1石墨烯制备示意图;
图2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制备示意图;
图3石墨烯SEM照片;
图4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实例一:
一种在水溶液中制备石墨烯/小尺寸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首先是氧化石墨烯在H2氛围下,高温(750℃)条件下还原为石墨烯,如图1所示。所得石墨烯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形貌如图3所示。
然后,将石墨烯与六水氯化铁溶液混合加热回流,具体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称取所得石墨烯0.2g,分散于100ml无水乙醇中,剪切1小时、超声0.5小时,制的石墨烯分散液。
步骤二,向步骤一中所得溶液中加入20mL0.3mol/L的FeCl3·6H2O溶液。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所得溶液,用氨水调节pH=9后,80℃搅拌回流加热3小时。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所得溶液自然冷却至室温,洗涤过滤,调节pH≈7,去掉滤液,留下过滤物。
步骤五,向步骤四中所得过滤物,恒温烘箱干燥,干燥温度70℃,干燥时间8小时。得到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物。
所得溶液即为石墨烯/氧化铁纳米颗粒复合材料,扫描电镜下形貌如图4所示。
实施实例二:
具体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称取所得石墨烯0.2g,分散于100ml无水乙醇中,剪切1小时、超声0.5小时,制的石墨烯分散液
步骤二,向步骤一中所得溶液中加入40mL0.2mol/L的FeCl3·6H2O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82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