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88885.1 | 申请日: | 2015-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1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蒋廷学;刘建坤;周林波;王宝峰;孙海成;卞晓冰;吴峙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7 | 分类号: | E21B4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桑胜梅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盐岩储层 滑溜水 酸压 酸液 低黏度 预处理工序 导流能力 压裂改造 有效解决 超高温 顶替液 高黏度 酸蚀 压裂 裂缝 瓶颈 改造 网络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依次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采用滑溜水对储层进行预处理工序;步骤b:依次注入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c:依次注入中/高黏度酸液、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d:顶替阶段,注入顶替液。本发明所涉及方法和工艺思路简洁,现场易于操作实施,可有效解决目前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中面临的诸多瓶颈难题,实现大范围的”网络裂缝”系统,最大限度提高压裂的“酸蚀改造体积”及压后“长期导流能力”,提高该类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及动用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藏水力压裂增产改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技术。
背景技术
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天然裂缝和溶洞发育,且非均质性严重,缝洞系统是油气储集和渗流的主要场所;由于储层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基质渗透率低等特点,油气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理论和实践证明,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增产的主要工艺措施。通过酸化压裂改造,酸液以不均匀的方式溶蚀,在裂缝闭合时仍能保持一定长度及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沟通、连接油气渗流通道和储油空间,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保证油井正常投产和高产稳产。
对于超高温超深层的碳酸盐岩油气藏进行酸压改造面临诸多难点:①很多储层缝洞分布规律不确定性,如何通过人工压裂裂缝精准探缝及有效连通缝洞系统?②基质一般低孔特低渗,如何发挥基质的产量贡献而不仅是在基质内形成裂缝通道而沟通缝洞?③由于其储层埋藏深(>7000m)、温度高(温度可以达到>180℃,有的储层超过200℃),导致酸岩反应的速度快,酸蚀裂缝穿透距离有限,难以有效实现深穿透,不能有效沟通井筒远处的有利储集体或定容体;④由于地应力较高,闭合应力高,裂缝导流能力(支撑或酸蚀)递减快,压裂裂缝容易过早失效或闭合,部分井层酸压改造的稳产效果仍不尽人意。
针对超高温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为了控制酸液滤失和延缓酸岩反应速度,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技术,主要有前置液酸压技术、多级注入酸压技术、多级注入+闭合酸化技术、稠化酸(胶凝酸)酸压技术、交联酸酸压技术、乳化酸酸压技术、表面活性剂缓速酸酸压技术、变粘酸酸压技术、混氮酸压技术、复合酸压技术等技术。基于超高温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殊性,采用单一的酸压工艺或酸液体系往往压后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目前技术尚不能对有效地开发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
有文献公开了一种油气井开采温控变粘酸酸压裂方法,主要技术特征:温控变粘酸变粘控制、温控变粘酸酸压裂、前置液温控变粘酸压裂、温控变粘酸酸压裂闭合酸化、前置液温控变粘酸酸压裂闭合酸化;该方法可解除钻井液完井液等原有的伤害,可以直接压开储层形成裂缝,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
另一篇文献公开了一种针对超深(6000m~7500m)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大型复合酸压方法,主要技术特征:通过大型复合酸压工艺技术突破小定容储集体;通过高强度注入大量的滑溜水形成更长的人工裂缝;施工期间加入陶粒实现充填部分暂堵微裂缝、降低液体滤失;高强度注入变黏酸形成一定的酸蚀裂缝并继续实现造缝;高强度注入胶凝酸体系进一步形成酸蚀裂缝;最后通过过顶替技术,实现在酸活性能力降低前注入过量滑溜水将具有活性的酸液推向地层深度,沟通远离井筒140m以上的缝洞储集体。
有文献公开了一种泥质白云岩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方法,主要技术特征:采用地面交联酸酸压与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相结合,即前置液阶段采用地面交联酸酸压;主加砂阶段采用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通过地面交联酸酸压与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形成一条深穿透、更持久导流能力的支撑裂缝,发挥酸蚀裂缝与支撑裂缝的双重作用,提高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
我国西北顺南等超深碳酸盐岩储层,埋深超过7000m,温度超过200℃,地应力超过120MPa,有效闭合应力超过90MPa,常规酸压技术面临着酸岩反应速度快、酸液穿透深度有限、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递减迅速等局限性,面临压后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等难题,使得储量得不到充分动用,极大影响了类似储层的经济开发。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88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兼顾排沙的三峡水库汛期沙峰调度方法
- 下一篇:近接传感器的防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