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97454.1 | 申请日: | 2015-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2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发明(设计)人: | 杜仁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仁波 |
主分类号: | A61K36/886 | 分类号: | A61K36/886;A61K36/896;A61P11/02;A61P37/0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332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过敏性 鼻炎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另有一型由非特异性的刺激所诱发、无特异性变应原参加、不是免疫反应过程,但临床表现与上述两型变应性鼻炎相似,称血管运动性鼻炎或称神经反射性鼻炎,刺激可来自体外,或来自体内,故有人看作即是变应性鼻炎,但因在机体内不存在抗原-抗体反应,所以脱敏疗法、激素或免疫疗法均无效;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痒、打喷嚏、鼻塞、流涕,部分患者还伴有鼻腔干燥、头痛、眼痒等不适,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约有 20% 左右的人患有过敏性鼻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西药有很多,这些药物对过敏性鼻炎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药物起效慢,效果不十分明显,服用时间长,疗效不稳定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菟丝子4-6、升麻3-5、当归2-4、防风7-9、五味子5-8、细辛2-4、制附子4-5、白术2-4、苍耳子6-8、丁香4-5、藿香2-4、牛蒡子1-3、黄柏6-8、鹅不食草4-5、芦荟2-4、干地黄1-3、荆芥穗5-8、墨旱莲4-5、刺天茄叶2-4、大火草根1-3和地五泡藤2-4。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菟丝子5、升麻4、当归3、防风8、五味子6、细辛3、制附子4.5、白术3、苍耳子7、丁香4.5、藿香3、牛蒡子2、黄柏7、鹅不食草4.5、芦荟3、干地黄2、荆芥穗6、墨旱莲4.5、刺天茄叶3、大火草根2和地五泡藤3。
刺天茄叶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叶;大火草根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的根;地五泡藤为蔷薇科植物地五泡藤的根、叶。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以补脾益肺 , 散风利窍为主,方中当归、防风、五味子、细辛、制附子、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藿香、牛蒡子、黄柏、鹅不食草、芦荟、干地黄祛风通窍,为臣药;诸药合用,具有疏风散寒,辛温通窍,调节血气,行滞化瘀,温肺益气,祛风通窍,而且本发明药源广泛,对人体无害,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菟丝子5、升麻4、当归3、防风8、五味子6、细辛3、制附子4.5、白术3、苍耳子7、丁香4.5、藿香3、牛蒡子2、黄柏7、鹅不食草4.5、芦荟3、干地黄2、荆芥穗6、墨旱莲4.5、刺天茄叶3、大火草根2和地五泡藤3。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钱某,男,19岁,患有过敏性鼻炎三余年,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业,常伴有阵发性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服用十余天后,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症状消失,治愈。
病例2:张某,男,37岁,患有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发作时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伴有嗅觉减退;多方治疗无效,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服用五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两个疗程,诸症全消,治愈。
病例3:任某,女,48岁,患有过敏性鼻炎,伴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每天早晨发作,多方治疗无效,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连服一个疗程后,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一个疗程,至今未复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仁波,未经杜仁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974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