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福清高山羊羊口疮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04440.8 | 申请日: | 2015-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8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董晓宁;刘远;李文杨;张晓佩;吴贤锋;高承芳;陈鑫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董晓宁 |
主分类号: | A61K36/82 | 分类号: | A61K36/82;A61P1/02;A61P31/22;A61K35/64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13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福清 山羊 口疮 中药 配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福清高山羊羊口疮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痴为特征。此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强,流行迅速,有一只羊患病,即可感染整个羊群,使得多数羊患病。羊口疮多发于春秋两季,3-6月龄羊易感染,多呈群发,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是因购入病羊的带毒羊传入,或是使用受感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羊口疮症状是以病羊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形成小疮或脓疮,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等部,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口腔粘膜也常受损害,粘膜潮红,在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粘膜上发生水疱,继而发生脓疱和烂斑。若伴有坏死杆菌等继发污染,则恶化成大面积的溃疡,深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病羊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表现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绝食、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同样患病,主要是由于小羊咬伤而感染。
近几年来,随着养羊业的迅速发展,羊口疮对养羊的危害,也日益突出,给养羊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养羊业的健康发展。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但发病,就会快速传染。目前治疗羊口疮病所采用的各种方法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以上情况,本专利经过深入研究,药物调配,反复试验,制定的配方和使用方法,对羊口疮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药方由蜈蚣、黄蜀葵花、夏枯草、金银花、连翘、甘草、茶油七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外涂用药。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春出冬蛰,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叶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9-17厘米,宽0.5-1厘米。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一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一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红头身绿者为佳。
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终止痛之功能。常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有脂肪油、胆固醇、蚁酸等。亦曾分离出8-羟基赖氨酸;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酸。
蜈蚣文献论述:《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浊。《抱朴子》:末,以治蛇疮。《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日华子本草》:治颓癣。蛇毒。《纲目》:治小儿惊厥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疠,便毒,痔漏,蛇伤。《本草述》:治疠风。《玉揪药解》:拔脓消肿。
黄蜀葵花又名野芙蓉花,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花朵,原产于中国,因在四川发现最早故名蜀葵。蜀葵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历代诗文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民间把它作为珍贵食用花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把该花单味研磨后称为独圣散,用于治疗痛疽肿毒等症。黄蜀葵中金丝桃甙含量为1.8%,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显著镇痛作用,镇痛作用小于吗啡大于阿斯匹林。更为突出的是,其独道的作用机理不同于吗啡类、阿斯匹林类镇痛药,而是钙离子阻断剂,以通过阻止人体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达到镇痛作用。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其无依赖性。黄蜀葵花功能与主治,清利湿热、消肿、解毒。用于湿热壅遏,淋浊水肿;外治痛疽肿毒,水火烫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董晓宁,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董晓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44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