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矿灯光学玻璃透镜生产用双工位压床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04527.5 | 申请日: | 201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0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保生 |
主分类号: | C03B11/08 | 分类号: | C03B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矿 灯光 玻璃 透镜 生产 双工 位压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机械制造的领域,一种玻璃制品生产用双工位压床,主要用于车灯、路灯、工矿灯、太阳能、家用照明灯具等的光学玻璃透镜和玻璃制品的生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生产光学玻璃透镜等高要求的玻璃制品时,存在产品表面灰点、皱纹、缩水、变形、产量低、操作繁琐等问题。
现有光学玻璃透镜和玻璃制品行业的4工位压床的机床由机身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旋转装置(即转盘)、气动部件等部分组成,工作流程为接通电源、气源--4个模具轮流放到电炉口加热--将模具安装到转盘上(其中,阴模的开口向上)--放料,脚踏开关启动--装有切刀的下压头(起支撑模具作用)上行--上压头下行,压制到位--装有切刀的气缸下行,切断玻璃棒后回程--上、下压头回程--压床操作工翻转阴模后开始脱模--转盘旋转至第二个模具--动作循环。
上述压床具有以下缺点:(1)最少同时需要4个模具,一般5个,一个备用。模具多,模具制作成本高,安装模具繁琐。(2)模具不能在压床上加热,在电炉口加热好后,再把热模具逐一装到压床上。耗时费力,而且不能准确掌握模具温度。温度过低时,易导致产品炸裂;反之,温度过高时,模具表面易被氧化,产品表面起雾状。(3)由于切刀单向工作以及压床本身结构决定刀片宽度比较大,整体稳定性差,所以切断玻璃棒时,产生的粉尘、碎渣很多,同时由于阴模的开口向上,易附着杂质,使产品表面异物、灰点比较多。(4)产品压制时,阴模开口向上,容易积聚灰尘等异物。(5)压床操作工多,操作繁琐。(6)没有调节产品保压时间的功能,产品保压时间不够,导致产品缩水和变形,对光学配光影响大,一致性差。(7)虽说4工位压床的转盘上安装了4个模具,但压头只有1个,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使用简便、适于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的玻璃制品生产用双工位压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制品生产用双工位压床,包括:上下固定设置的上、下台面,上台面上设有一对液压缸或气缸,该对液压缸或气缸的活塞杆下端分别相连有活动台面,各活动台面的底面上设有上模具,下台面上设有与各上模具同轴且上下相对设置的下模具,各活动台面的一侧设有上刀架,各上刀架的正下方设有下刀架、上、下刀架上分别设有适于上下配合的切刀。
所述的各活动台面的上端设有用于控制上刀架上下位移的上气缸;各下刀架设于所述的下台面的上端,下台面的下端设有用于控制下刀架上下位移的下气缸。
所述的上、下台面通过一对平行设置的立柱固定连接,各活动台面的外侧端滑动套设于立柱上,所述的一对活动台面之间设有导向柱,该对活动台面的内侧端面上设有与该导向柱活动配合的圆弧形缺口。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的上模具为阴模。
所述的上、下模具中都设有温度传感器、电热装置和水冷装置;所述温度传感器与一控制器相连,控制器适于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的上、下模具的温度,并控制电热装置和水冷装置的工作状态,以使上、下模具的表面温度恒温。
所述的电热装置为分别设于所述的上、下模具中的电热棒或电热丝;所述的水冷装置为分别设于压床的液压缸或气缸活塞杆与所述的上、下模具相连接的接头中的与循环水泵相连的水冷管路。电热棒或电热丝、以及循环水泵的工作状态由所述控制器控制。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的上、下刀架可以根据磨具大小调节距离,所述的上、下刀架上的切刀分别贴于上、下模具的边缘设置。上下刀架都有独立的驱动和控制,根据生产需要作调整。
上述双工位压床的工作方法,包括:将端部呈热熔软化状态的玻璃棒置于下模头上,然后控制上模具下行,上模具压制到位后保压2-10秒,同时控制上、下刀架动作并切断玻璃棒,然后控制上、下刀架复位,保压完成后控制上模具复位,然后进行脱模。
在所述压制和保压过程中,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上、下模具的温度,并控制电热装置和水冷装置的工作状态,以使上、下模具的温度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发明中的上模具为阴模,即上模具的开口朝下,可减少灰尘、杂质等异物粘附,可在生产时避免对产品外观损伤,有效减少产品表面麻点,基本杜绝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产品边缘有料头料纹的情况,同时脱模时无需翻转模具,简化了操作步骤且更便于脱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保生,未经朱保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45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