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优化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09066.0 | 申请日: | 2015-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59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青格勒;刘文旺;田筠清;蔡皓宇;马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杜亚静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优化 焙烧 机热工 制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优化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的方法,属于冶金行业矿石或废料预处理的焙烧工艺过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带式焙烧机的三维模型;对带式焙烧机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根据后处理分析的结果,对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进行优化。该方法能够对带式焙烧机的热工制度进行全方位模拟,因此,根据该后处理分析的结果,能够对整个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进行整体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行业矿石或废料预处理的焙烧工艺过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优化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带式焙烧工艺是受带式烧结机的启示而发展起来的。
其优点在于:1)在带式焙烧机工艺过程中,球团焙烧的整个工艺过程包括干燥、预热、焙烧、冷却都在一个设备上完成,具有工艺简单、布置紧凑、所需设备吨位轻等特点,为缩小占地面积、减少工程量、实现焙烧气体的循环利用以及降低热耗和电耗创造了条件;2)带式焙烧机最大已经达到750m2,单机产量达500t以上,因此,带式焙烧机能适应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和实现大型化的要求;3)因为在整个焙烧过程中,球团都处于静料层状态,不会因升温过程中球团本身强度时高时低的变化和球与球之间的相对运用而产生粉末,因此,带式焙烧机基本适应于所有的矿种;4)由于热系统的合力设置和管路短,在理论上,带式焙烧机的热耗可以达到最低水平,而且在实践中也创造出了最好记录。
其缺点在于:1)带式焙烧机耐高温特殊合金钢的用量大、档次高,在目前国产化的条件下有较大的难度;特别在质量方面很难保证;2)由于包括干燥、预热、焙烧、冷却的焙烧全过程均在一个设备上运行,靠调整机速来改变球团在各阶段的停留时间是不可能的,如要改变,除非改变上部炉罩的分段和风箱的配置,这将是十分麻烦的,因此,带式焙烧机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料的稳定性要求高;3)由于球团在升温过程中,上下料层在各段炉罩的最高温度下停留时间的长短相差很大,因而会影响到成品球团矿的最终强度,另外,炉罩内温度和在台车上多多少少存在的边缘效应,也会影响成品球团矿的质量;4)带式焙烧机必须使用高热值的煤气和重油作燃料。通过优化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能够减少带式焙烧工艺的缺点,提高球团矿的质量。
申请公布号为CN 103045850 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式焙烧机生产中预热和焙烧过程的控制方法,属于带式焙烧机球团矿生产过程控制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式焙烧机球团生产过程中预热和焙烧两个工艺段的判断和控制方法。参见附图1,其首先对烧嘴段的所有风箱和烧嘴之后两个风箱的废气温度的最小二乘法的回归拟合,横坐标是检测点的位置,纵坐标是该检测点的温度,拟合出一条6次温度曲线;对曲线方程进行求导,得到斜率方程,其中的斜率最大点的横坐标就是预热结束点作为定量划分预热和焙烧的依据。在得到预热结束点的基础上,根据预热结束点的设定值自动调整主引风机的转速,实现了预热结束点的自动控制。从而稳定了带式焙烧机球团生产过程,提高球团矿的质量。
但是,该带式焙烧机生产中预热和焙烧过程的控制方法只能实现带式焙烧机上烧嘴段的预热和焙烧过程的质量度量,并通过调整主引风机实现预热结束点的自动控制,而无法实现对整个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进行整体优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优化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的方法,其能够为带式焙烧机的热工制度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优化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带式焙烧机的三维模型;
对带式焙烧机模型进行模拟计算;
对所述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
根据所述后处理分析的结果,对所述带式焙烧机热工制度进行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9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