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绵动物移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13995.9 | 申请日: | 2015-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3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祥;欧徽龙;陈军;丁少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30 | 分类号: | A01K61/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绵 动物 移植 方法 | ||
海绵动物移植的方法,涉及海绵动物。将海绵块作为海绵母体进行移植操作;将海绵母体切成移植小体;将移植小体固定在网绳上吊养后,即可收获海绵动物。整个操作过程应在水中进行。利用海绵旺盛的再生能力,采用移植的方法进行自然海区海绵的大量扩繁,获取大量海绵生物量,采用网绳法进行海绵移植体的固定,可以大大提高海绵的附着率和成活率,实现海区批量操作的目的。可最大限度提高海绵移植小体的成活率,成活率可达90~100%。网绳除结扣处是半封闭的外,其余部分均为开放式,能够满足海绵生长过程中对通畅水流的需求。网绳既方便海绵的固定,又有利于海绵后期的生长。操作简单,适宜大量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动物,尤其是涉及海绵动物移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多孔动物(Porifera),俗称海绵动物(sponge),是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它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体内拥有众多的共生微生物以及非常多样的天然活性产物,是最具开发潜力的药源海洋生物。由于天然活性产物在海绵中的含量很低,药物研发需要大量的海绵生物,海绵的人工养殖技术孕育而生。
以获取活性物质为目的的天然海绵人工养殖在国内外尚未大规模开展,国内仅见张卫等对潮间带繁茂膜海绵开展的净化水体的研究,并申请了数个将海绵运用于净化养殖水体的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获得更高移植成活率的一种海绵动物移植的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海绵块作为海绵母体进行移植操作;
在步骤1)中,所述海绵块可挑选长势良好、表面污损生物少、体色均匀的海绵块,所述进行移植操作可选择海绵的非繁殖季节,水温较低的清晨进行海绵的移植操作。
2)将海绵母体切成移植小体;
在步骤2)中,所述将海绵母体切成移植小体可使用不锈钢刀将海绵母体切成大小均匀的移植小体,每个移植小体的体积可为3~50cm3,太大或太小都容易导致移植小体的死亡或者丢失。
3)将移植小体固定在网绳上吊养后,即可收获海绵动物。
在步骤3)中,所述将移植小体固定在网绳上可将移植小体按照50~100cm的间距固定在网绳上,所述固定在网绳上,可调节扎口绳,使移植小体安全固定在网绳上,网绳按1~2m的间距捆绑重物及浮体,整体呈W状悬挂于海区;所述网绳的长度可为10~100m;所述网绳可采用聚丙烯网绳、聚乙烯网绳、聚酰胺网绳、聚酯纤维网绳等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网绳的单股绳索的直径可为1~8mm,网绳的网眼直径可为10~30mm;网绳的宽度可为6~15个网眼/行;所述扎口绳的布放间距可为50~100cm;所述吊养的时间可为3~12个月。
本发明的整个操作过程应在水中进行,离水操作是导致气泡进入海绵水沟系统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海绵死亡在最重要因素。
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本发明利用海绵旺盛的再生能力,采用移植(explant)的方法进行自然海区海绵的大量扩繁,获取大量海绵生物量。结合本发明采用的网绳法进行海绵移植体的固定,可以大大提高海绵的附着率和成活率,实现海区批量操作的目的。
2、按照技术要点进行操作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海绵移植小体的成活率,成活率可达90-100%。
3、网绳除结扣处是半封闭的外,其余部分均为开放式,能够满足海绵生长过程中对通畅水流的需求。
4、网绳既方便海绵的固定,又有利于海绵后期的生长。
5、操作简单,适宜大量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139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