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埋重金属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22347.X | 申请日: | 2015-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2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山;薛强;张亭亭;王平;杜延军;孟思明;许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江苏中宜生态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2 | 分类号: | B09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污染 场地 原位 修复 方法 | ||
1.一种浅埋重金属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污染场地的设定位置挖掘处理坑,产生污染土;
在所述处理坑的底部建筑多条修复沟;
将多个修复袋紧密排列设置在所述多条修复沟内;所述修复袋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将市政污泥在厌氧600~900℃条件下碳化,生成污泥碳;
将所述污泥碳破碎后过100目筛,形成标准粒径污泥碳;
将所述标准粒径污泥碳与凹凸棒石粘土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形成修复材料混合物;
将所述修复材料混合物装填到不可降解的透水袋内,形成所述修复袋;
将所述污染土均匀的铺设到所述处理坑内,形成修复坑;
将淋洗溶液均匀喷洒到所述修复坑中所述污染土的表面;
将所述多个修复袋从所述修复沟取出,将所述修复材料混合物从所述修复袋中取出回收利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污染场地的设定位置挖掘处理坑,产生污染土,包括:
将所述污染场地划分多个分区场地;
通过挖掘设备将其中一个所述分区场地挖掘出所述处理坑;所述处理坑的深度不大于60cm;
将挖掘产生的所述污染土堆积到所述处理坑旁边的所述分区场地;
其中,当一个所述分区场地的所述污染土修复完成后,依次进行其他所述分区场地污染土的修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修复沟纵横交错布置;横向布置的所述多条修复沟的相邻间距控制为80~120cm;纵向布置的所述多条修复沟的相邻间距控制为80~120cm;
所述多条修复沟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底边为40~60cm,顶边为90~110cm,高为15~25c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横向布置的所述多条修复沟的相邻间距控制为100cm;纵向布置的所述多条修复沟的相邻间距控制为100cm;
所述梯形的底边为50cm,顶边为100cm,高为20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多个修复袋紧密排列设置在所述多条修复沟内,包括:
制作所述多个修复袋;
将所述多个修复袋紧密排列设置在所述多条修复沟内;
将反滤层覆盖在所述多个修复袋上;
其中,所述修复袋横截面的最大尺寸小于所述修复沟截面的顶边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滤层由砾石或砂堆积形成;
所述反滤层的厚度控制为3~7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淋洗溶液为水、酸溶液、EDTA溶液等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淋洗溶液均匀喷洒到所述修复坑中的所述污染土的表面,包括:
将设定质量的所述淋洗溶液分成多份;
将多份所述淋洗溶液分多次均匀喷洒到所述修复坑中的所述污染土的表面,所述淋洗溶液将所述污染土修复成干净土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淋洗溶液分成三份;三份所述淋洗溶液分三次均匀喷洒到所述修复坑中的所述污染土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江苏中宜生态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江苏中宜生态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234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拆卸简易脚手架
- 下一篇:一种盘式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