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26804.2 | 申请日: | 2015-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6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林旗华;张泽煌;钟秋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6 | 分类号: | A01G1/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1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白杨 果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果蔬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是我国特色亚热带果树之一,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海南省以北的山地,以浙江省和福建省为主,在我国相对疲软的水果市场中,杨梅鲜果产地收购价达到6元/千克,使杨梅成为水果产业难见的亮点。但是近年来随着杨梅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品种单一,主要以红杨梅类为主,如东魁和荸荠种等,严重降低了群众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制约了杨梅果实的销售价格,造成果农收入下降。因此发明一种不同于现在主栽杨梅果实特点的杨梅产品,如发明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变得非常迫切,这不仅可提升群众的消费欲望,而且对果农增收增效也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其针对目前绝大部分杨梅以红杨梅类为主,少数以白杨梅为辅,果实色泽单一的问题。通过在红果实杨梅树上嫁接白果实杨梅品种,红杨梅树为嫁接3年至6年生树,且在红杨梅树的一级分枝或二级分枝上嫁接的白杨梅比例为1/3至2/3,可在白杨梅枝条上生产出红白杨梅,明显区别于红果类和白果类杨梅。本发明实施方法简单,实施成本低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适合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其通过在红果实杨梅树上嫁接白果实杨梅品种,批量生产出红白杨梅果实。所述红杨梅树为嫁接3年至6年生树,所述嫁接方式为在红杨梅树上的一级分枝或二级分枝上相间嫁接白杨梅枝条,嫁接的白杨梅枝条占红杨梅树的一级分枝或二级分枝比例为1/3至2/3,其余按照正常杨梅园的日常管理进行。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本发明在红果实杨梅树上嫁接白果实杨梅品种,红杨梅树为嫁接3年至6年生树,且在红杨梅树的一级分枝或二级分枝上嫁接的白杨梅比例为1/3至2/3,可在白杨梅枝条上生产出红白杨梅,明显区别于红果类和白果类杨梅。实施方法简单,实施成本低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适合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红果实杨梅树为嫁接3年生的福建地方杨梅品种‘特早梅’,白杨梅接穗来自福建地方杨梅品种‘龙海白水晶’,在‘特早梅’一级分枝部位嫁接的白杨梅比例为1/3,其余按照正常杨梅园的日常管理进行。对照树为嫁接3年生的福建地方杨梅品种‘特早梅’。
三年后,试验树共产出15 kg 红杨梅和5 kg 红白杨梅,对照树共产出21 kg 红杨梅,以2015年该品种红杨梅售价6元/千克和红白杨梅15元/千克计,每棵试验树共售果165元,每棵对照树共售果126元,每棵试验树增收39元,增收比例为30.1%。
实施例2
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红果实杨梅树为嫁接4年生的福建地方杨梅品种‘特早梅’,白杨梅接穗来自浙江地方杨梅品种‘上虞白水晶’,在‘特早梅’一级分枝部位嫁接的白杨梅比例为1/2,其余按照正常杨梅园的日常管理进行。对照树为嫁接4年生的福建地方杨梅品种‘特早梅’。
三年后,试验树共产出13 kg 红杨梅、10kg 红白杨梅和0.5 kg白杨梅,对照树共产出25 kg 红杨梅,以2015年该品种红杨梅售价6元/千克、白杨梅8元/千克和红白杨梅15元/千克计,每棵试验树共售果232元,每棵对照树共售果150元,每棵试验树增收82元,增收比例为54.7%。
实施例3
一种生产红白杨梅果实的方法,红果实杨梅树为嫁接6年生的福建地方杨梅品种‘特早梅’,白杨梅接穗来自福建地方杨梅品种‘龙海白水晶’,在‘特早梅’二级分枝部位嫁接的白杨梅比例为2/3,其余按照正常杨梅园的日常管理进行。对照树为嫁接6年生的福建地方杨梅品种‘特早梅’。
三年后,试验树共产出11 kg 红杨梅、20 kg 红白杨梅和1 kg白杨梅,对照树共产出35 kg 红杨梅,以2015年该品种红杨梅售价6元/千克、白杨梅8元/千克和红白杨梅15元/千克计,每棵试验树共售果374元,每棵对照树共售果210元,每棵试验树增收164元,增收比例为78.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68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植物种植机
- 下一篇:食用菌栽培瓶开盖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