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融合蛋白及其在哨鼠早期监测中的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427328.6 申请日: 2015-07-20
公开(公告)号: CN104945515A 公开(公告)日: 2015-09-30
发明(设计)人: 季旻珺;杨丙雅;侯敏;余传信;杨坤;李伟;骆晓凤;张文月;张凡;陈琳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医科大学
主分类号: C07K19/00 分类号: C07K19/00;C12N15/70;G01N33/68
代理公司: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卢亚丽
地址: 211166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日本 血吸虫 抗原 融合 蛋白 及其 早期 监测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构建一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新型重组分子,以免疫学检测方法应用于日本血吸虫易感水域哨鼠的早期监测,属于寄生虫病的免疫学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长江流域一些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别达到传播阻断、传播控制和感染控制的阶段。为达到“消除血吸虫病”这一目标,做好流行区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哨鼠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水域进行监测已成为日本血吸虫感染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可起到预警作用。20世纪90年代,南京及武汉市的长江周边水域即开展了哨鼠的监测工作。随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等多省均利用哨鼠测定法对长江重点水域进行血吸虫感染的风险监测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哨鼠通常在暴露于水体后的40天左右被解剖,以观察体内的成虫和沉积在肝脏的虫卵。此时,通过小鼠的解剖发现虫体再进行预警的发布,无疑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早期预警和降低血吸虫感染风险的需要;且大量哨鼠在饲养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以及在剖杀时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均较高,降低成本亦是哨鼠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适合的检测分子、采取相应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哨鼠进行早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又降低了经济和人力成本,并且最大程度地避免其中所涉及的动物伦理学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用于哨鼠早期监测的新型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监测日本血吸虫易感水域哨鼠的融合蛋白GST-(Sj23HD)n,在日本血吸虫23kDa膜抗原分子的基础上,将其大亲水肽段进行了多(n)次重复,再与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GST)进行融合表达,以此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进行免疫学检查,适用于对长江重点水域哨鼠的监测。

本申请中的实例采用三次重复,即n=3,融合蛋白GST-(Sj23HD)3,所述的GST-(Sj23HD)3蛋白是将23kDa膜蛋白大亲水肽段进行三次重复,中间以柔性肽(GSGGSGGSGGSG)相连;再与质粒载体上的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进行偶联。

所述的23kDa膜蛋白大亲水肽段的三次重复序列—(Sj23HD)3是采用人工合成方法制备,其基因序列为SEQ ID NO: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与纯化所述的GST-(Sj23HD)n融合蛋白的方法,是将编码(Sj23HD)n的核苷酸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pGEX-6P-1(购自北京拜尔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GST-(Sj23HD)n/pGEX-6P-1,然后将重组表达载体GST-(Sj23HD)n/pGEX-6P-1转化入宿主细胞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该GST-(Sj23HD)n融合蛋白。

本申请中的实例GST-(Sj23HD)3融合蛋白的表达在于将(Sj23HD)3的核苷酸片段SEQ ID NO:1插入到一种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GST-(Sj23HD)3/pGEX-6P-1(如图1),然后将重组表达载体GST-(Sj23HD)3/pGEX-6P-1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GST-(Sj23HD)3融合蛋白。

所述的GST-(Sj23HD)3蛋白的核酸序列是SEQ ID NO:2,其氨基酸序列是SEQ ID NO:3。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菌表达GST-(Sj23HD)3融合蛋白的方法。将含有重组表达质粒GST-(Sj23HD)3/pGEX-6P-1的单个菌落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LB(1%的蛋白胨,0.5%的酵母抽提物,1%氯化钠,氨卞青霉素100μg/mL)中,37℃振摇过夜。第二天按1:100稀释接种到新鲜的LB培养基中,37℃振摇培养3h(OD600≈0.8),加入终浓度1mM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Sj23HD)3(如图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未经南京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7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