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椅背框架和用于在椅背框架中使用的树脂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27588.3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1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安田贤三;栉来宏;小野寺智幸;永尾良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B60N2/42;B60N2/9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艳江;董敏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椅背 框架 用于 使用 树脂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椅背框架,该椅背框架通过树脂模制一体地形成,该椅背框架包括:上侧框架部,该上侧框架部包括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头枕保持部;一对侧框架部,所述一对侧框架部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加强部,该加强部通过至少从头枕保持部到座椅宽度方向端部形成多个凹部而形成在上侧框架部中,其中,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或多个凹部朝向座椅后侧敞开以提供在座椅前侧的第一壁面;并且凹部中的另一个凹部或多个凹部朝向座椅前侧敞开以提供在座椅后侧的第二壁面。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的椅背框架和用于在汽车的椅背框架中使用的树脂。
背景技术
从易于模制和减重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树脂模制椅背框架应用在汽车的车辆座椅中。这种椅背框架形成为在正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包括上侧框架部和一对侧框架部,其中,该上侧框架部在椅背框架的上部处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一对侧框架部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上侧框架部的两个座椅宽度方向端部(参见例如日本特许申请公开(JP-A)No.2014-4977)。
当这种椅背框架应用于车辆座椅时,在车辆的后端碰撞期间,例如,乘员的头部与头枕碰撞,使得载荷从头枕输入至树脂模制椅背框架,并且载荷从上侧框架部通过侧框架部传递至椅垫框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力会集中于上侧框架部与侧框架部之间的连接部。
也就是说,在树脂模制椅背框架中,期望抑制当载荷从头枕输入时应力集中于上侧框架部与侧框架部之间的连接部。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提供一种当载荷在车辆的碰撞期间从头枕输入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的椅背框架和椅背框架树脂。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椅背框架,该椅背框架构成对就座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椅背的框架并且通过树脂模制一体地形成,椅背框架包括:上侧框架部,该上侧框架部包括保持头枕的头枕保持部,该上侧框架部定位在椅背框架的上端处,并且该上侧框架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一对侧框架部,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在上侧连接至上侧框架部的两个座椅宽度方向端部,并且沿着椅背框架的座椅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加强部,该加强部通过至少从头枕保持部到座椅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沿着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凹部而形成在上侧框架部中,其中,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或多个凹部朝向座椅后侧敞开以提供位于座椅前侧的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面;并且凹部中的另一个凹部或多个凹部朝向座椅前侧敞开以提供位于座椅后侧的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壁面。
第一方面的椅背框架通过树脂模制一体地形成,并且包括上侧框架部和侧框架部,其中,该上侧框架部包括头枕保持部,侧框架部连接至上侧框架部的两个座椅宽度方向端部。由于在车辆的后端碰撞期间就座乘员的头部从前侧与头枕碰撞,因而力矩作用在头枕保持部上。即,朝向座椅后侧的载荷输入至头枕保持部的上端侧,并且朝向座椅前侧的载荷输入至头枕保持部的下端侧。因此,从头枕保持部输入至上侧框架部的载荷也在上侧框架部的上端侧朝向座椅后侧作用,并且在上侧框架部的下端侧朝向座椅前侧作用。
此外,由于就座于后排乘客座椅中的乘员的头部在车辆的前端碰撞期间从上后方斜向地与头枕碰撞,因此沿与后端碰撞的情况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矩作用在头枕保持部上。因此,从头枕保持部输入至上侧框架部的载荷在上侧框架部的上端侧朝向座椅前侧作用,并且在上侧框架部的下端侧朝向座椅后侧作用。
上侧框架部的加强部形成有朝向座椅后侧敞开的凹部和朝向座椅前侧敞开的凹部,并且包括在上侧框架部的座椅前侧和座椅后侧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面。这使得作用在上侧框架部上的朝向座椅前侧的载荷能够分配在座椅前侧壁面处,并且作用在上侧框架部上的朝向座椅后侧的载荷能够分配在座椅后侧壁面处。这使得能够进一步抑制应力在车辆的碰撞期间集中于上侧框架部与侧框架部之间的连接部。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椅背框架,其中,所述多个凹部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设置在加强部中,并且定位在加强部的上端处的凹部朝向座椅前侧敞开,其中,第二壁面形成在座椅后侧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东丽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75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