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模光纤线性双折射测量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28064.6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5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许少毅;李威;王禹桥;邢方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模 光纤 线性 双折射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模光纤线性双折射测量装置及方法,属于单模光纤偏振测量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单模光纤可以传输两个具有相同传播常数的正交偏振模式,它们经过相互简并后能够形成单一的偏振光矢量;然而,在单模光纤的实际使用中,由于受到单模光纤内部残余应力、纤芯椭圆度和外界温度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正交偏振模式的传播常数不再相同,这两个模式在传输过程中将产生附加的相位差,导致其合成偏振沿光纤的长度方向发生变化,出现双折射现象。
如果单模光纤对线偏振光的两个正交偏振分量的传播常数不同,则将出现线性双折射现象;如果单模光纤对输出的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传播常数不同,则将出现圆双折射现象。
研究表明:圆双折射现象可以利用其互易性进行消除;而线性双折射常见于各种精密光学传感系统(比如光纤电流互感器),由此产生的偏振误差往往很难消除,极大地降低传感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为了有效消除单模光纤线性双折射引起的偏振误差,需要研究线性双折射的准确测量方法。
现有技术1公开了一种双折射测量装置(公开号为CN102706809A)包括以下部件:采用方波调制的准直光源、圆起偏器、双折射样品、沃拉斯顿棱镜和双象限探测器等;在这个装置中,双折射样品传播由圆起偏器形成的圆偏振光,根据线性双折射和圆双折射的定义可知,在双折射样品中主要出现圆双折射,而非线性双折射,换言之,该装置更适用于圆双折射的测量;另外,该装置的测量精度直接取决于圆起偏器的性能,其信号处理方法将双折射样品的双折射主轴与沃拉斯顿棱镜的偏振主轴进行同轴假设,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现有技术2(参见“基于波长扫描调制法测量保偏光纤的偏振特性”,王韩毅等,《光电子激光》,第18卷第11期)描述了一种基于波长扫描调制法的线性双折射测量装置,该装置由宽带可调谐激光器、掺铒光纤放大器、偏振分光棱镜、待测光纤、沃拉斯顿棱镜和光功率计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输出光波信号随波长的归一化功率,获取线性双折射与波长的调制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拟合算法计算出线性双折射,然而,由于单模光纤存在着色散问题,这种装置的测量精度非常有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模光纤线性双折射测量装置及方法,极大提高单模光纤线性双折射的测量精度、同时结构简单能够广泛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模光纤线性双折射测量装置,它包括:
偏振光源、准直透镜、旋光晶体、螺线管、可调直流电源、待测单模光纤、偏振分束器、光功率计以及工控机;
所述偏振光源的输出尾纤位于第一准直透镜的焦点,第一旋光晶体安置在第一准直透镜与第二准直透镜之间,第一旋光晶体上绕制第一螺线管,第一螺线管与第一可调直流电源连接;
所述待测单模光纤的一端位于第二准直透镜的焦点,另一端位于第三准直透镜的焦点;第二旋光晶体安置在第三准直透镜和第四准直透镜之间,第二旋光晶体上绕制第二螺线管,第二螺线管与第二可调直流电源连接;
所述偏振分束器的输入尾纤Ⅰ位于第四准直透镜的焦点、输出尾纤Ⅰ、Ⅱ均与光功率计连接;
所述光功率计与工控机通过RS232数据线连接。
所述偏振光源输出消光比为40dB的线偏振光,它的输出尾纤1-1为长度1.0m的熊猫型保偏光纤。
所述的第一准直透镜、第一旋光晶体和第二准直透镜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三者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具有相同高度。
所述的第三准直透镜、第二旋光晶体和第四准直透镜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三者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具有相同高度。
所述的待测单模光纤为长度3.0m的单模光纤。
所述的偏振分束器的输入尾纤为长度0.3m的单模光纤、输出尾纤Ⅰ、Ⅱ均为长度1.0m的熊猫型保偏光纤。
所述的光功率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800nm-1700nm、具备双采集通道和RS232接口、采样频率为4096Hz。
所述的第一准直透镜输出束腰直径为2.1mm的平行线偏振光束,第一准直透镜和第二准直透镜的间距为20mm,第一旋光晶体的通光孔径为5mm,长度为15mm,费尔德常数为1°/A;第一螺线管的长度为15mm,截面半径为5mm,绕制匝数为36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8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液接触提取方法以及装置
- 下一篇:裂纹对梁动态特性影响的对比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