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作为核‑壳电催化剂的稳定核的合金纳米颗粒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28665.7 | 申请日: | 2015-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21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M·阿特曼;A·孔卡南德;M·K·卡彭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4/9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韦欣华,徐厚才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 作为 催化剂 稳定 合金 纳米 颗粒 | ||
1.用于制备钨合金纳米颗粒的方法,其包括:
a)将第一溶剂体系和表面活性剂结合以形成第一混合物;
b)将钨前体引入第一混合物中以形成钨前体悬浮液;
c)加热钨前体悬浮液以形成钨纳米颗粒;
d)将钨纳米颗粒和碳颗粒在任选的第二溶剂体系中结合,以形成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
e)使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与金属盐在任选的第三溶剂体系中接触,以形成附着金属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所述金属盐包含除钨以外的金属;
f)收集附着金属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和
g)对附着金属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应用两级热处理,以形成碳负载的钨合金纳米颗粒,所述两级热处理包括:
在第一含氢环境下将附着金属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加热至第一热处理温度;和
在第二含氢环境下将附着金属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加热至第二热处理温度,第二热处理温度高于第一热处理温度,第一含氢环境比第二含氢环境包含更高浓度的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金属盐包括选自镍盐、铁盐、钴盐、铜盐、钼盐、铱盐、钯盐及其组合的组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钨合金包含选自镍、铁、钴、铜、钼、铱、钯及其组合的金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钨合金是钨镍合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钨合金具有约1至10纳米的平均空间尺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溶剂体系包括沸点高于约200℃的溶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颗粒具有约10至100纳米的平均空间尺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溶剂体系包括二苄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油胺、油酸及其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加热钨前体悬浮液至约200℃至300℃的温度,以形成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溶剂体系和第二溶剂体系各自独立地包括选自乙醇、四氢呋喃、邻二甲苯及其组合的组分。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热处理温度为约350℃至500℃并且第二热处理温度为约500℃至80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含氢环境包含10至100重量%的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含氢环境包含少于15重量%的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用0.1至2纳米的铂层涂覆碳负载的钨合金纳米颗粒。
16.用于制备钨-镍纳米颗粒的方法,其包括:
a)将第一溶剂体系和表面活性剂结合以形成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一溶剂体系包括具有高于200℃的沸点的溶剂;
b)将W(CO)6引入第一混合物中以形成钨前体悬浮液;
c)加热钨前体悬浮液以形成钨纳米颗粒;
d)将钨纳米颗粒与碳颗粒在任选的第二溶剂体系中结合,以形成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
e)使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与镍盐在任选的第三溶剂体系中接触,以形成附着镍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
f)收集附着镍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和
g)对附着镍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应用两级热处理,以形成碳负载的钨-镍纳米颗粒,所述两级热处理包括:
在第一含氢环境下将附着镍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加热至第一热处理温度;和
在第二含氢环境下将附着镍盐或其产物颗粒的碳-纳米颗粒复合物颗粒加热至第二热处理温度,第二热处理温度高于第一处理温度,第一含氢环境比第二含氢环境包含更高浓度的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钨-镍纳米颗粒具有约1至10纳米的平均空间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866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