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通式辅助空气交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28786.1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5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马晶;张艳霞;许崇娟;戚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式 辅助 空气 交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直通式辅助空气交换装置,涉及列车通风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铁路网络遍布全国,铁路客运仍是主流交通工具。长期以来,铁路客运客流量大,特别是在春运暑运期,普通坐席常常是满员或超员运载,拥挤的乘客在窄小的车厢内,空气质量会下降。为利用自然风调节使新鲜空气进入车厢,现有技术的中国专利CN202006797U专利,由于其新风管1与排风管2的结构形式,双向供10处折弯,新风管1与排风管2之间的压差,通过10折弯的局部阻力损失,几乎消耗殆尽,换气效果很差,除非新风管1与排风管2的管道直径足够大,如此一来,车辆运行阻力将大大增加。由其具体实施例中也看出“将排风管(1)的横截面尺寸设定为:800mm×300mm,新风管(2)的横截面尺寸设定为:500mm×150mm。”将高于车顶1200~1400mm,此高度已经超出我国及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铁路限界标准,严重危害行车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规程》附图2的规定,车厢的高度自铁路轨道顶面到车辆顶部设备最高点要小于4800mm。我国铁路目前的主流客车25G型车辆的高度为4433mm,如果使用此设备车辆的高度将超过5633mm,这将颠覆我国的铁路车辆限界标准,在我国及世界大部分国家将根本无法实施,这样的技术方案,要么全面重新设计现有车辆(如果改变车辆高度,将影响车辆整体强度,必须全部重新设计),要么提高铁路附属建筑的高度,如:隧道、桥梁、站台雨棚、接触网(电力机车高压供电线)及车库门等。此外,CN202006797U中的新风换气口“新风管1”全部是迎着风的新风管,进口面积决定了换气量,如此列车行驶中的阻力将大大增强,列车整体必须重新设计。换句话说,若要在现有的列车上增加如CN202006797U专利所述的换气装置,必须将现有运行使用中的车辆重新设计改装。
现有技术的中国专利:CN2811045Y,只适用于汽车,不适用于双向开行的火车。
发明内容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空调铁路客车逐渐兴起,空调车是门窗紧闭的,但人们的观念仍停留在老铁路客车的时代,以为有了空调紧闭门窗可以靠空调除制冷外也一起补充着着车厢内的新鲜空气。近年来,空调故障时有发生,如2011年5月8日12:27分,南昌到虹桥的D94次动车组列车,由于空调系统发生故障被迫在江山站停车;2009年7月19日晚8时许,广州开往兰州的K226次列车因空调系统故障,不能提供新鲜空气,因车厢内气闷造成旅客不适,有的住进医院。这一起列车故障,由于当时不靠站不能停车造成客伤事故。这样的事故不胜枚举。
作为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的备用换气装置是十分必要的,正如要常备灭火器材,没有火灾就不需要灭火器材吗?然而现行的铁路客车却没有此备用通风系统。因此,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要发明一种利用流体的能量转换原理为车厢补充新鲜空气的直通式辅助空气交换装置;
本申请的目的之二是为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要保障列车的整体运行的安全;
本申请的目的之三是在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换气效果;
本申请的目的之四是下雨时防止雨水进入车厢;
本申请的目的之五是减少列车运行阻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直通式辅助空气交换装置,包括:包括:负压气嘴1、负压通气管2、车顶设备仓3、正压通气管4、通气管活门管口5、防水活门组件10、车厢14、车顶蒙皮15、车厢顶棚16;(注:车顶蒙皮即车顶外壳)其中防水活门组件10包含:活门滑槽10-1、活门10-2、O型密封圈10-3、密封圈卡槽10-4;
其特征在于:
负压通气管2为直管;正压通气管4也为直管;
负压通气管2与正压通气管4的管径相等;
负压通气管2上部连接负压气嘴1,负压气嘴1顶部为外凸的流线弧面,负压气嘴1顶端连接车顶蒙皮15,负压通气管2穿过车顶设备仓3下部与车厢顶棚16连接管口在车厢14内;
负压通气管2底端连接通气管活门管口5;
正压通气管4顶端连接车顶蒙皮15,正压通气管4下端穿过车顶设备仓3下部与车厢顶棚16连接管口在车厢14内,正压通气管4的顶端管口与车顶蒙皮15的水平面平齐;
正压通气管4底端连接通气管活门管口5;
通气管活门管口5内为凹槽形的活门滑槽10-1,活门滑槽10-1内装有防水活门组件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87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