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30728.2 | 申请日: | 2015-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9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刚;沈飞翔;严利军;姜小鑫;刘亚琼;李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G5/02 | 分类号: | F02G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35 | 代理人: | 孟阿妮,郭栋梁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余热 温差 热电 系统 | ||
1.一种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用于将排气的热量传递给导热流体;
热电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换热模块一一对应的热电子单元,所述热电子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热电模块,所述热电模块用于在所述导热流体和冷却流体的作用下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以及,
电源管理单元,与所述热电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热电模块输出的电能,并输出电能或存储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多个换热模块时,所述多个换热模块串联连接,所述排气依次流经所述串联的换热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高温换热模块、中温换热模块和低温换热模块;所述排气依次流经所述高温换热模块、所述中温换热模块和所述低温换热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所对应的热电子单元包括n个串联的热电模块,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导热流体流经所述换热模块吸收热量后,依次流经所述换热模块所对应的热电子单元中第一热电模块至第n热电模块的高温端面;
所述冷却流体与所述导热流体反向依次流经所述换热模块所对应的热电子单元中第n热电模块至第一热电模块的低温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电模块至第n热电模块的工作温度依次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温度变送器,设置在所述热电子单元的入口,用于检测所述导热流体的即时温度;
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热电子单元的入口,用于控制所述导热流体流向所述热电子单元或流向所述热电子单元所对应的换热模块;
控制模块,与所述温度变送器、所述电磁阀连接,用于判断所述即时温度是否达到所述热电子单元的工作温度,如未达到,则通过所述电磁阀控制所述导热流体循环流向所述热电子单元所对应的换热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流体流出所述热电子单元后,通过循环泵循环流向所对应的换热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变送器还设置在所述热电子单元的内部或出口;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循环泵连接,还用于通过所述温度变送器监测到所述导热流体的温度上下波动时,控制所述循环泵调节所述导热流体的流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子单元的出口还设有用于测量所述导热流体流量的流量计。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余热温差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电子单元的出口和所述循环泵之间还设有除湿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072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