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及其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31450.0 | 申请日: | 201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00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梅;许家辉;陈志峰;魏秀清;章希娟;余东;许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A01G1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鼎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7 | 代理人: | 刘毅峰 |
地址: | 35001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袋 果实套袋 灯笼状 果面 灯笼式 上套口 上套圈 栽培法 栽培 中套 果实 操作过程 多次重复 栽培过程 袋主体 下套圈 粘连 撑开 碰伤 松开 扎紧 扎绳 果品 损伤 | ||
1.一种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它包括套袋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袋主体(1)内设有用于将套袋主体(1)撑开的上套圈(2)和下套圈(3),套袋主体(1)的上部设有位于上套圈(2)上方的用于将果实套入套袋主体(1)内的上套口(4)以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上套口(4)的上扎绳(5);所述套袋主体(1)在其与果实所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设置为双层结构(10),双层结构(10)的内层为透光材料,外层为可翻开的不透光材料;所述套袋主体(1)的上部还设有用于悬挂套袋主体(1)的挂袋装置(6);所述双层结构(10)位于上套圈(2)和下套圈(3)之间;所述上套圈(2)的口径大于下套圈(3)以使位于上套圈(2)和下套圈(3)之间的套袋主体(1)在进行挂袋使用时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结构;所述套袋主体(1)的下部设有位于下套圈(3)下方的下套口(7)以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下套口(7)的下扎绳(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袋主体(1)由透气材料制成,所述套袋主体(1)至少外层由防水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袋主体(1)整体由防水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袋主体(1)的上部或中部的外侧还设有标签袋(9)。
5.一种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选树留果及疏果:选择树势一致的果树且挂果量均匀的植株,在果树开花结幼果时节,进行疏花疏果,把幼果周围多余或比较茂密的枝叶剪掉,摘除病虫果、过密果、败育果以及畸形果,留取生长较为一致的幼果,小果型品种每个花穗留3-5个幼果,大果型品种每个花穗留1-2个幼果;
B、喷药杀虫处理: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适时和适当对果树喷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液,晾干;
C、套袋操作:盛花后30-45d使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对果实进行以下套袋操作:首先将套袋主体(1)撑开,使得套袋主体(1)在进行挂袋使用时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态;接着使上套口(4)外翻于上套圈(2)的上方, 然后自下而上套置于果实的外部,上套圈(2)位于果实果蒂上方一定距离;之后收紧上套口(4)的上扎绳(5),将上扎绳(5)或挂袋装置(6)挂在粗枝上以减少果枝负重;
D、采光管理:采果前12-18天将套袋主体(1)的双层结构(10)的外层上翻,使光线通过双层结构(10)的内层透进套袋主体(1)内;
E、果实成熟后摘掉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采摘成品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的留果及疏果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在枝条及树冠间分布均匀且色泽嫩绿的幼果;
步骤C的套袋操作过程中,大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鸡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作,小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鹌鹑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作;上套圈(2)位于最上端果实果蒂上方的距离为4-6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145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杂交水稻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番茄假黑斑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