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31619.2 | 申请日: | 201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7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韩玮;何明;聂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1/08 | 分类号: | C05F11/08;C05F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杭清涛 |
地址: | 21004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堆肥 后熟酶 促进剂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秸秆堆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直接焚烧,加速了土壤退化,造成土壤缺乏有机质的补偿而地力衰竭,土壤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造成土壤板结、生物量减少、土壤营养日趋单一化。农作物秸秆有机质含量高,并且含有作物和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堆肥化是解决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但存在分解慢、时间长、堆肥质量较差等问题。
堆肥生物化学过程的本质是各种生物酶通过发酵对较难降解的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合成腐殖质和产生植物生长生理活性物质的过程,整个过程属于酶促反应。国内外关于微生物降解剂的研究较多,但酶制剂对秸秆降解的影响目前尚少见报道。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而纤维素致密的结构及不易降解的特性,阻碍了堆肥的腐熟。氮元素用于合成细胞原生质,对于堆肥进程有重要的影响,C/N也是影响堆肥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近年来,促进堆肥腐熟的微生物菌剂研究较多,但是往往成分单一,效果不够明显。另外现有研究多是在堆肥初期接种微生物菌剂或其他促进剂,进入高温阶段后,菌群的生长受到影响,难以成活,因此对于高温阶段之后的堆肥腐熟进程难以奏效,因此针对性的堆肥后熟促进剂对于促进秸秆堆肥的腐熟具有重要意义。过去虽然也有秸秆堆肥后熟制剂的少数研究,但是往往用到多种材料和化学试剂,这些化学试剂往往可以通过吸入和皮肤接触危害人体健康,对土壤环境也具有潜在危害,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和环境风险;而且用到的材料较多,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分简单、容易制得、整个制作和使用过程安全,无毒无害,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土壤环境的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由木霉产纤维素酶和AS1.398中性蛋白酶组成,其中木霉产纤维素酶的质量份为40%-45%。
进一步的设计方案中,上述木霉产纤维素酶的质量份为42.5%。
上述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秸秆切为长度小于5 cm的小段,常规堆肥。
(2)将上述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溶于水中配置酶液,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水的重量比为1:8-12。
(3)当秸秆堆肥的温度降至50 ℃以下时,将步骤2中配制的酶液喷洒在秸秆堆肥上,并通过分层添加或翻堆的方式,使酶液与秸秆堆肥混合均匀,放置至秸秆堆肥腐熟。
进一步的设计方案中,上述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的用量为秸秆堆肥原料秸秆重量的1-2%。
进一步的设计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秸秆堆肥后熟酶促进剂:水的重量比为1:10。
进一步的设计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秸秆为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或玉米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促进堆肥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纤维素降解率可提高15%左右。有效缓解了堆肥中由于秸秆纤维素物质难以分解而引起的堆肥腐熟缓慢现象。可使堆肥时间缩短15天左右。堆肥中硝态氮含量可增加25%左右,堆肥C/N比降低了20%以上;减少了堆肥的生物毒性,种子发芽率提高了10%以上,更有力于提高堆肥的质量。
2、对比试验发现,堆肥的使用提高了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对比试验发现,秸秆添加外源酶促进剂堆肥比秸秆直接堆肥更能够促进后季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3、秸秆堆肥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发明为秸秆资源的堆肥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减少化肥污染,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16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