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厂房出线布置方式及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32574.0 | 申请日: | 201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90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乾;宁华晚;宋静;后开祥;陈思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9/00 | 分类号: | E02B9/00;E04H5/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刘楠,李余江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厂房 出线 布置 方式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出线布置方式及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厂房出线布置格局在厂区地表有缓坡地带时大多数采用主变洞+出线下平洞+出线竖井+出线上平洞+地面GIS开关站方式,因出线竖井至地面开关站平台高差较大(大部分在50m以上),出线竖井内需设置电梯,而地面开关站多为5~6层的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高度大部分在20m以上,也需要设置电梯。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新型的出线布置方式及结构,使得出线竖井直接连通主变洞和GIS开关站,优化掉出线上、下平洞,且地面开关站可以和出线竖井共用一部电梯,以节省投资并使地下厂房交通更为便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的地下厂房出线布置方式不够合理导致工程投资较大,以及地下交通不够便利的问题,提供一种地下厂房出线布置方式及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将出线竖井布置在地面开关站中控楼原来布置电梯和楼梯间部位,加大中控楼该部位混凝土排架柱的间距,留出低压电缆通道、通风道、楼梯间、电梯竖井等通道;出线竖井边线因平行于地面开关站开挖边线布置,往往与地下主变洞侧墙开挖边线有一定夹角,当出线竖井位置与主变洞侧墙距离较远时,通过出线下平洞进行连接;当出线竖井位置距离主变洞较近时,可沿平行于地面开关站开挖边线方向进行移动直至出线竖井一角开挖端点与主变洞侧墙开挖边线重合,将出线竖井与主变洞之间岩体挖掉形成三角棱柱开挖体进行连接(如地面开关站开挖边线与地下主变洞侧墙开挖边线平行则无此三角棱柱开挖体),在三角棱柱开挖体顶拱设置加强锚杆进行顶部加固,在与出线竖井连接处下部设置混凝土墙、门洞及暗梁以提供交通通道,上部设置混凝土立柱、暗梁等以提供高低压电缆通道。
地面开关站布置在主厂房顶拱所在地表区域附近,距离主厂房顶拱至少2倍主厂房跨度,地表地形较平缓,边坡稳定无大型冲沟且交通方便场地。地面开关站屋顶可设置出线平台布置出线构架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适用于地下厂房主变洞所在部位附近地面地形较为平缓,适合布置地面开关站的水电站。将出线竖井直接连通主变洞和GIS地面开关站,优化掉出线上平洞,且地面开关站可以和出线竖井共用一部电梯,又节省了出线上平洞开挖支护及衬砌混凝土、钢筋、防排水层等大量投资并使地下厂房交通更为便捷,经济效益显著,且施工方便,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 :出线方式平面布置图;
图2 :出线竖井及地面开关站纵剖面结构布置图;
图3 :三角体结构大样图;
图4 :出线竖井底层平面布置图;
图5 :主变洞与出线竖井高压电缆层平面布置图;
图6 :出线竖井标准层横剖面图(出线竖井高压电缆层以上至地面开关站底板);
图7 :地面开关站电缆夹层平面布置图(地面以上第二层)。
附图标记说明:1-出线竖井,11-电梯机房,12-出线竖井衬砌,13-出线竖井高压电缆开孔,14-楼梯间,15-电梯竖井,16-出线竖井喷混凝土,17-出线竖井砖墙;2-地面开关站,3-主变洞,31-主变洞混凝土楼板,32-主变洞混凝土底板,33-主变运输通道,34-主变洞立柱,35-主变洞砖墙,4-三角棱柱开挖体,41-开挖体楼板,42-混凝土墙,43-门洞,44-暗梁 ,45-混凝土立柱,46-开挖体顶拱衬砌, 5-GIS楼,51-GIS电缆终端,52- GIS楼高压电缆,53- GIS楼吊物孔,54- GIS楼砖墙,55- GIS楼排架柱,56-GIS楼楼梯,6-中控楼,61-高压电缆孔,62-通风道,63-电缆通道,64-砖墙,65-混凝土排架柱,7-分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25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