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用潜水泵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33396.3 | 申请日: | 201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7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赵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颖 |
主分类号: | H02K5/132 | 分类号: | H02K5/132;H02K5/16;F04D29/04;F04D1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52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潜水泵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井用潜水泵电机。
背景技术
井用潜水泵是深井提水的重要设备,使用时整个机组潜入水中工作,把地下水提取到地表。
关于井用潜水泵的相关文献较多,如中国专利文献记载的一种井用多级潜水电泵(公开号CN101539152A)。电机转子是井用潜水泵电机的核心部件,提高电机的运行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井用潜水泵电机,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井用潜水泵电机运行稳定性。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井用潜水泵电机包括筒体、转子和定子,定子固定在筒体内,转子穿设在定子内,转子的一端穿出筒体,转子的两端部与筒体均通过单径向载荷轴承组件相连接;转子的下端面与筒体之间通过单轴向载荷轴承组件相连接;转子的上端部上固定有防上窜下限位块,筒体上固定有与防上窜下限位块相对应的防上窜上限位块,防上窜上限位块与防上窜下限位块之间具有间隙。作为优选,所述间隙为2~5㎜。
在上述的井用潜水泵电机中,所述防上窜下限位块的上端面上设有陶瓷圈,防上窜下限位块的下端面上固定有石墨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井用潜水泵电机中单径向载荷轴承组件能有效地保证同轴度。电机启动时允许转子向上窜动细小距离,防上窜下限位块与防上窜下限位块相抵靠后能稳定的受力且灵活地旋转,进而显著地降低电机启动的抖动以及冲击;电机运行稳定后转子自然下降,单轴向载荷轴承组件仍然能保证电机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井用潜水泵电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下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4是底内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盖;1a、第二连接座;1b、机械密封组件;1b1、密封座;1c、第一螺栓;1d、第一密封圈;2、上筒体;2a、上不锈钢筒;2b、第一连接座;3、下筒体;3a、下支撑筒体;3a1、卡块导入槽;3b、第三连接座;3c、第四连接座;3d、第五连接座;3e、不锈钢保护套;3f、卡簧;3g、第三螺栓;4、底座;4a、底外套;4b、底内套;4b1、优先变形部;4b2、密封外缘部;4b3、螺栓孔;4b4、第一密封唇;4b5、第二密封唇;4b6、第三密封唇;4c、第四螺栓;5、转子;6、定子;7、屏蔽套;8、第二螺栓;9、第二密封圈;10、单径向载荷轴承组件;10a、陶瓷套;10b、石墨套;11、第一轴承座;12、第二轴承座;13、单轴向载荷轴承组件;13a、上止推块;13b、下止推块;13c、陶瓷块;13d、石墨块;14、导向管;14a、导向槽;15、导向杆;16、防上窜下限位块;17、防上窜上限位块;18、陶瓷圈;19、石墨圈;20、调节螺钉;21、锁紧螺母;22、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井用潜水泵电机包括筒体、转子5、定子6和屏蔽套7。
筒体包括顶盖1、上筒体2、下筒体3和底座4。上筒体2与下筒体3、下筒体3与底座4均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密封连接;该结构使本井用潜水泵电机的部件更容易制造,组装更方便,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上筒体2包括呈管状的上不锈钢筒2a,上不锈钢筒2a的下端口处密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2b。
顶盖1包括与上不锈钢筒2a的上端口密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座1a和具有密封座1b1的机械密封组件1b,密封座1b1与第二连接座1a之间通过第一螺栓1c固定连接且密封座1b1与第二连接座1a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d。
下筒体3呈管状的下支撑筒体3a,下支撑筒体3a的上端口处设有第三连接座3b,下支撑筒体3a的上端口处设有第四连接座3c和第五连接座3d。下支撑筒体3a可承载更大的作用力,下支撑筒体3a外包裹有不锈钢保护套3e,即可保证井用潜水泵电机外观色泽一致性,又可避免下支撑筒体3a生锈。
下支撑筒体3a的上端口内壁上开有第一环形卡槽和与第一环形卡槽相连通的卡块导入槽3a1,第三连接座3b上具有多块凸出的卡块;该结构可将第三连接座3b先与第一连接座2b通过第二螺栓8预连接,再将下支撑筒体3a与第三连接座3b相卡接;这样可避免管状下支撑筒体3a而造成旋拧第二螺栓8不方便的问题;换言之,该结构使装配更为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颖,未经赵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33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