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皮肤点刺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42800.3 | 申请日: | 2015-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8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凡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0/00 | 分类号: | A61B10/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3211 | 代理人: | 陈加利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肤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检测器械,具体是指皮肤点刺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皮肤点刺试验为医学界所公认的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诊断方法。皮肤点刺试验是在患者的前臂掌侧皮肤部位进行,其具体操作流程是:首先,在常规皮肤消毒过后,将变应原试液(约20多种)、阴性对照液(生理盐水)和阳性对照液(组胺)自上而下各滴一滴于清洁后的皮肤上,两液滴之间的距离为3-5cm;其次,在患者皮肤紧绷状态下,将点刺针透过液滴,垂直刺入皮肤;最后,点刺后10-20分钟观察试验结果,通过比较变应原及阳性对照的风团大小来确定患者对变应原反应强度。
目前,皮肤点刺试验所用的设备主要为点刺针,依靠该点刺针所进行的点刺试验存在以下缺陷:
(1)在滴液环节,需要多次抽吸不同原液低液滴于皮肤上,且滴液剂量难以控制,往往抽吸过多,造成原液浪费,且点刺针的滴管头接触不同原液,容易造成成分污染,若滴液时接触到皮肤,则还会存在不同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2)点刺环节,多道点刺逐次进行,使得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出现恐惧心理,另外,理想的点刺状态是点刺针在滴液中心垂直进针进入到表皮层(未见血),只有点刺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才能达到该操作效果。
(3)点刺操作逐次进行,整体过程耗时长,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点刺效果好,且进液、滴液、点刺一次性完成,大大提高皮肤点刺试验效率的一种皮肤点刺试验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框体,所述的框体内设置有纵向的安装腔,所述的安装腔内纵向滑移导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同步联动的取样器,所述的取样器包括有取样筒、滑移设置于取样筒内的活塞、以及驱动活塞运动的活塞杆,取样筒的下方设置有针头连接部,针头连接部上设置有样液进出口,该针头连接部上固定设置有穿刺针头,该穿刺针头上设置有针头座和固定于针头座上的穿刺针,取样器内的液体从样液进出口向穿刺针方向液流导向连接, 所述的安装腔内相对于取样器的上方纵向滑移设置有与活塞杆联动的驱动隔板,所述的多个取样器的取样筒上固定设置有与安装腔纵向滑移导向配合的取样筒联动隔板,该驱动隔板与取样筒联动隔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弹簧,所述驱动隔板通过第一弹簧驱动取样筒联动隔板下移并使得穿刺针的下端凸出于框体的下开口面。
本设置的工作过程:
(1)进液,驱动隔板上移,从过敏原液盒中将样液吸入到取样筒里;
(2)滴液,将框体贴靠于患者前臂内侧,驱动隔板下移,从而驱动活塞杆下移,进而活塞驱动取样筒里的样液从样液进出口流出,样液从样液进出口出来并沿着穿刺针往下导流,并在穿刺针的针尖处形成样液的液滴,并滴于患者前臂内侧的皮肤上;
(3)穿刺,继续控制驱动隔板下移,驱动隔板通过第一弹簧作用于取样筒联动隔板,并使得取样筒整体下移,进而带动固定于取样筒下端的穿刺针下移,刺入皮肤。
由于本设置,各个取样器以及穿刺针整体联动,因此,整体进液、滴液和床刺操作一气呵成,操作效率非常高,而且在框体的支撑下,穿刺角度控制好,提高了穿刺效果,并降低了穿刺操作难度。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安装腔内相对于取样筒联动隔板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取样筒导向隔板,该取样筒导向隔板上设置有与多个取样器的取样筒纵向滑移导向适配的导向孔。
通过本设置,可以极大地提高取样筒在框体内部的纵向移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取样筒联动隔板与取样筒导向隔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的劲度系数小于第一弹簧。通过本设置,使得驱动隔板下移操作时,使得第二弹簧的形变长度变化更多,从而使得驱动隔板下移的距离小于取样筒联动隔板下移的距离,由此,实现活塞杆的下移行程短,实现小量的滴液,而取样筒联动隔板的移动行程长,实现后续的穿刺针的穿刺动作。该结构设置,非常巧妙地实现了滴液量的控制和穿刺行程的完美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428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