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化肥农药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42973.5 | 申请日: | 2015-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0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山;盛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富里奇作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1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化肥 农药 增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化肥农药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肥料是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肥料也是高能耗、资源紧缺的战略物资。目前,肥料损失率高,经济损失巨大。肥料的肥效期短,很难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并且肥料的损失率很高。而且,大量施肥造成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过量施肥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湖泊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等社会健康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目前,我们国家肥料利用率普遍在3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且近年来成下降趋势。同时国家要求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必须要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同时要努力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耕地基础地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科学施肥,科学种田。
虽然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以占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但奇迹的背后是对农药、化肥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农业环境污染加重、耕地退化日趋严重的局面。据悉目前我国化肥年均用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超过世界总用量的30%,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达到140多万吨,利用率也仅为30%左右。未被农作物吸收的部分导致我国至少1300万-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污染而退化,农业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关于肥料,世界肥料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缓释/控释化、高效定量化和环境友好化,必须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张夫道研究员提出了“纳米肥料”的概念,并首创了纳米肥料的制备工艺。纳米肥料是纳米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是用纳米材料技术构建、用医药微胶囊技术和化工微乳化技术改性而成的全新肥料。
纳米科学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广义的纳米技术是以纳米科学为基础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
纳米生物技术是目前两大学科纳米科学技术与生物科学技术的交叉高新技术学科。
最新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均存在纳米磁性颗粒,磁性微粒是一个生物罗盘,指导生物辨别方向,例如让植物根系向地下生长、茎尖生长点具有趋光性等。
但目前对使用纳米炭黑为原料的纳米肥料还没有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化肥农药增效剂,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纳米化肥农药增效剂,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得到的纳米化肥农药增效剂pH6-10。
进一步,所述的可溶性含氮物质为碳酰胺、聚磷酸铵、碳铵、硫铵或氨水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所述表面活性剂为油酸钠、聚丙烯酸铵、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钠、六偏磷酸钠、聚天冬氨酸、烷基糖苷、辛基酚聚氧乙烯醚或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渗透剂为氮酮、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几丁聚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所述分散剂为脂肪酸盐、小分子聚合物或金属皂中的一种。
本发明还公开了这种纳米化肥农药增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可溶性含氮物质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成含氮溶液;
(2)步骤(1)制得的含氮溶液中加入所需量的纳米炭黑、分散剂和表面活性剂,用高速剪切搅拌机以2500~4000转/分将其剪切混合均匀,或使用超声波发生器混合均匀;
(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液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升温至40~55℃;
(4)冷却到室温,获得纳米流体的半成品;
(5)将步骤(4)得到的纳米流体半成品加入所需量的渗透剂,通过超声振动10-60分钟即得纳米农药化肥增效剂,pH控制在6-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富里奇作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富里奇作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429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