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龙虾眼空间X射线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49301.7 | 申请日: | 2015-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32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许剑锋;孙权权;吴忠鼎;陈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T1/202 | 分类号: | G01T1/2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龙虾 空间 射线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探测空间X射线的探测器,具体涉及一种龙虾眼空间X射线探测器,适合于大视场X射线的探测成像。
背景技术
X射线是一种具有透射能力的电磁波,同时也是研究很多物理现象的信息载体。目前,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天文物理研究、医疗检测、材料分析、工业探伤、安检等诸多领域。
在宇宙环境中存在的大量X射线会对卫星等航天器的导航产生干扰,收集分析X射线,克服X射线对于导航系统的干扰对于航天器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展的一种新型的X射线脉冲星定位系统就是通过对脉冲星发出的微弱X射线进行探测分析,使航天器摆脱对人工信标的依赖,实现无源定位,同时为航天器提供准确的位姿和速度信息。
天体物理研究是宇宙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X射线等高能射线是研究天体物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宇宙射线的空间来源广,小视场的射线收集分析无法满足对大范围空间内射线进行同时探测分析的要求,现有的X射线探测设备的空间视场很小(视场只有几度),因此研制具有视场角>10°的大视场X射线探测分析能力的探测成像装备对提高空间X射线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龙虾眼光学结构的射线探测器是实现大视场射线探测的关键部件,其中一体式弧形框架采用的是球壳结构,整个结构高度对称,所有的通道没有特定的光轴,对各个方向的光线具有相同的聚焦能力,具有视场大、分辨率高、聚焦能力强的特点。现有龙虾眼光学系统探测器采用的是在圆形硅晶片表面精密刻槽,在硅片表面镀膜,之后将硅片正交拼接构成三维网格结构龙虾眼光学系统探测器,详细见美国物理光学公司公开号为CN 101287985 A以及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有限公司公开号为CN 102288627 A的两个专利。
但是这种组装结构存在着拼接困难、刚度不足的问题,对光线在其中的反射聚焦有较大影响。探测到的X射线会被闪烁材料转换为可见光子,而这些光子群在进行传递时,现有的装置是采用固体纤维光锥将光子耦合到CCD,因此存在着漏光的可能,造成传递损失,最终降低对射线的探测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龙虾眼空间X射线探测器,解决现有基于龙虾眼光学原理的X射线探测器因采用插片式探测结构导致的结构刚度不足问题以及光在传导过程中的漏光问题,以提高探测器的结构刚度,降低光在耦合传导过程中的损失。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龙虾眼空间X射线探测器,包括弧形框架、闪烁晶体、光导材料和光传感器阵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框架为一体式的球壳体,包括上球面和下球面,所述上球面和下球面的球心相同,上球面半径大于下球面半径;
所述弧形框架上具有多个沿所述上球面呈圆形或矩形阵列均匀分布的径向的锥形通孔,各锥形通孔形状、尺寸完全相同,均为倒置的方棱台,各锥形通孔之间的隔壁壁厚相等,各锥形通孔的上孔口位于所述上球面上,各锥形通孔的下孔口位于所述下球面上,且各锥形通孔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交于所述上球面和下球面的公共球心;
所述各锥形通孔内均扦插有闪烁晶体,各闪烁晶体形状、尺寸完全相同,均为倒置的方棱台,所述闪烁晶体完全插入锥形通孔后,闪烁晶体的上底面与锥形通孔的上孔口平齐,闪烁晶体的下底面与锥形通孔的下孔口保持一定距离,其中填充有光导材料;
所述闪烁晶体应经过表面抛光处理;
所述光传感器阵列由多个光电检测器排布成阵列构成,光传感器阵列与闪烁晶体间经光导材料耦合,光传感器阵列尺寸大于且完全包络各锥形通孔下孔口在下球面的边缘。
所述的龙虾眼空间X射线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弧形框架上具有多个沿所述上球面呈圆形阵列均匀分布的径向的锥形通孔时,所述弧形框架的视场角θ0为10°~120°;视场角θ0为处于圆形阵列中距离最大的两个锥形通孔最外侧侧壁之间夹角;
当所述弧形框架上具有多个沿所述上球面呈矩形阵列均匀分布的径向的锥形通孔时,所述弧形框架的行视场角θ1为10°~120°;行视场角θ1为处于矩形阵列中距离最大的两列锥形通孔中位于同一行的两个锥形通孔最外侧侧壁之间夹角;所述弧形框架的列视场角θ2为10°~120°;列视场角θ2为处于矩形阵列中距离最大的两行锥形通孔中位于同一列的两个锥形通孔最外侧侧壁之间夹角;
各锥形通孔的锥顶角α为0.1°~3°,锥顶角为锥形通孔的相对侧面之间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49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
- 下一篇:一种正交相位编码信号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