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胞阵列计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56225.2 | 申请日: | 2015-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89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戴瑾;郭一民;王践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磁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N3/00 | 分类号: | G06N3/00;G06F15/163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7 | 代理人: | 于晓菁 |
地址: | 2018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 阵列 计算 系统 | ||
一种细胞阵列计算系统,包括:主控CPU、细胞阵列、细胞阵列总线和至少一个内存单元阵列;细胞阵列是由一个以上兼具计算和存储功能的细胞组成的二维阵列,其中每一个细胞包括微处理器和非易失随机存储器;内存单元阵列是由一个以上内存单元组成的二维阵列,细胞阵列与所有内存单元阵列叠合形成三维结构,每个内存单元阵列中的内存单元与细胞阵列中的细胞一一对应地相连;所述内存单元配合所述非易失随机存储器共同用于所述微处理器计算时所涉及数据的随机存取;主控CPU通过细胞阵列总线与细胞阵列中每个细胞进行通信;相邻细胞间有通信接口,能相互发送数据。本发明能克服现有计算机架构因CPU与内存、存储之间存在的通信瓶颈,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细胞阵列计算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来说,一台计算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部分: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内存和存储。
经过一些世界顶级公司的不懈努力,CPU已经演变成极度复杂的半导体芯片。顶级的CPU内核内部的MOS管数目可以超过一亿个。目前的产业趋势是受制于功耗,CPU的运行频率已经很难再提高。已经极度复杂的现代CPU,运行效率同样很难再提高。新的CPU产品,越来越多地朝多核方向演进。
在内存方面,目前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技术。DRAM可以快速随机读写,但却不能在断电的情况下保持内容。实际上,即使在通电的情况下,它也会由于内部用于储存信息的电容器的漏电而丢失信息,必须周期性地自刷新。
在存储方面,NAND闪存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硬盘。闪存所依赖的浮置栅极(floating gate)技术,虽然能够在断电的情况下保持内容,但写入(将‘1’改写为‘0’)的速度很慢,擦除(将‘0’改写为‘1’)的速度更慢,无法像DRAM那样用于对计算的直接支持。它被制作成块设备(block device),必须整块一起擦除,一个块(block)包含很多页(page),擦除后每页可以进行写入操作。NAND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具有有限的寿命。
DRAM和NAND闪存,以及CPU的逻辑电路,虽然都是基于CMOS半导体工艺生产的,但这三者的工艺彼此并不兼容。于是,计算机的三个核心部分无法在一个芯片上共存,这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计算机的架构。
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机架构如图1所示,图1中示出多个CPU内核,分别为CPU1、CPU2、CPU3、……、CPUn,每个CPU内核一般具有相应的一级缓存(L1Cache),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为每个CPU内核配备相应的二级缓存(L2Cache)、三级缓存(L3Cache)。DRAM与各个CPU内核之间通过双倍速率(DDR,Double Data Rate)接口进行通信,硬盘(HD,Hard Disk)或固态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s)与各个CPU内核之间则通过外围设备接口进行通信。
一方面,CPU在向多核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内存和存储都在另外的芯片里。多核CPU吞吐信息量成比例增加,与内存、存储的通信就越来越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为了缓解通信瓶颈,CPU不得不采用越来越大的多级缓存。缓存是把内存中的内容复制,通常是用成本比DRAM高得多但速度更快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Memory)设计的。这样的架构,费效比非常的差。半导体芯片的成本由其硅片的面积决定,而传统计算机架构带来的性能提升与其硅片面积的增加远远不成比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机架构因CPU与内存、存储之间存在的通信瓶颈而影响计算机整体性能的提升,并使费效比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磁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磁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62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