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56688.9 | 申请日: | 2015-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3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兵;李翔;刘培斌;石建杰;程言君;臧振远;李梓涵;罗楠;姜思华;张建中;高晓薇;慕林青;谭天实;王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G65/48 | 分类号: | B65G65/4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闯 |
地址: | 10008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原位 修复 剂投加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地整治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药剂投加装置方面缺少相关技术,在实际的原位污染土壤修复中药剂的投加通常使用人工施加的模式,该方式具有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药剂投加量无法控制、药剂投加不均匀、工作不连续、土壤修复效果差、药剂浪费等现象;同时人工投加稳定剂受天气影响较大。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了一种新型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一方面解决现有的药剂投加模式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不连续、药剂投加不均匀和浪费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现有的药剂投加模式药剂投加量无法精确控制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包括车架、驱动轮、支撑轮、投加盒、投加辊及储料斗,所述驱动轮和支撑轮分别设置在车架的前侧和后侧,所述投加盒设置在车架上,投加辊设置在投加盒内,投加辊的辊轴端伸出投加盒,且通过传动件与驱动轮的轮轴连接,所述储料斗设置在投加盒顶部,所述投加盒的底部具有撒料通口。
其中,所述投加辊的圆周面上具有凸出的锯齿部分。
其中,所述储料斗包括上下相连接的料斗部分和矩形通道部分。
其中,所述矩形通道部分的侧壁穿设有抽拉式的计量控制板。
其中,所述投加盒上部为半圆形结构或矩形结构。
其中,所述投加盒下部为矩形结构。
其中,所述撒料通口密布在投加盒底部。
其中,所述投加盒的底部为铁丝网。
其中,所述传动件为传动皮带。
其中,所述车架上还连接有手推把手。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提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中,车架在外力作用下向前移动的过程中,驱动轮和支撑轮也随之滚动,驱动轮通过传动件驱动投加辊转动,储料斗中液态或粉料药剂进入投加盒内后,在投加辊的主动拨动下到达投加盒的底部,然后通过撒料通口撒向地面,整个过程通过机械化撒料,人力劳动强度小、工作效率高,且工作不连续,避免了药剂投加不均匀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的除去储料斗和投加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驱动轮;2:车架;3:投加辊;4:投加盒;5:丝网;6:计量控制板;7:储料斗;8:传动皮带;9:支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剂投加系统包括车架2、驱动轮1、支撑轮9、投加盒4、投加辊3及储料斗7,驱动轮1和支撑轮9分别设置在车架2的前侧和后侧,投加盒4设置在车架2上,投加辊3设置在投加盒4内,投加辊3的辊轴端伸出投加盒4,且通过传动件与驱动轮1的轮轴连接,传动件具体为传动皮带8,储料斗7设置在投加盒4顶部,投加盒4的底部具有撒料通口。
上述实施例中,车架2在外力作用下向前移动的过程中,驱动轮1和支撑轮9也随之滚动,驱动轮1通过传动件驱动投加辊3转动,储料斗7中液态或粉料药剂进入投加盒4内后,在投加辊3的主动拨动下到达投加盒4的底部,然后通过撒料通口撒向地面,其中支撑轮9支撑在车架2的设置投加辊3的部位,整个过程通过机械化撒料,人力劳动强度小、工作效率高,且工作不连续,避免了药剂投加不均匀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优选地,投加辊3的圆周面上具有凸出的锯齿部分(凸栅部分),锯齿部分高0.4厘米,通过凸出的锯齿部分的设置可保证药剂在投加辊3转动时准确可靠的运输;另外,为了避免投加辊3转动时与投加盒4有干涉,将投加辊3和投加盒4内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0.5-0.8cm。
具体地,储料斗7包括上下相连接的料斗部分和矩形通道部分;料斗部分长为1m,料斗部分顶部宽0.3m,底部宽0.1m,高为0.5m;矩形通道部分长1m,宽0.1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66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电池端盖组
- 下一篇:一种动力电池组总成防水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