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诱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58582.2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36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秦大朋;费秋仙;王顺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37 | 代理人: | 菅秀君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诱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林业诱捕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蜘蛛网仿生、采用胶黏剂进行捕捉的新型仿生诱捕器。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的诱捕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平板诱捕器:该方法被动,且诱捕角度、方位等均受很大限制,如,粘蝇板、捕鼠胶等
2、黑光灯诱捕器:该诱捕方式不具有特异性,且成本较大,开关灯时间需要严格控制;黑光灯需要的管理和维护,防止电路失修、灯管损坏、集虫箱毒剂漏散等情况的发生,以免对人畜造成触电、中毒等事故。
3、传统的昆虫诱捕器:传统的昆虫诱捕器的诱捕角度不大,上下方向完全封闭,从上、下方向飞往诱捕器的昆虫一般不能被诱捕,且档虫板面积仅占诱捕器表面积的63%;传统诱捕器成本较高(80元/台),实际设置密度远达不到9~16台/公顷的设计要求。如,松褐天牛和萧氏松茎象诱捕器。
当前最普遍的灭蚊工具为各类蚊香,最先进的灭蚊工具为美国军事部门研发的光触媒灭蚊器。光触媒灭蚊器工作时能产生蚊子喜欢的光线、热量、二氧化碳、水蒸气、流动的空气,摸拟人体呼吸引诱蚊子,一旦蚊子靠近,就会被一个类似吸尘器的东西吸进去风干而死。但目前市场上的光触媒捕蚊器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捕蚊的角度有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成本较高(每台售价300元),无法被广大城镇居民接受
人造蜘蛛网捕蚊器将改变光触媒灭蚊器以往的捕蚊方式,改气流吸入为粘杀,不仅扩大了诱捕角度,还简化了诱捕器构造,去掉一些耗功率大的结构(如风扇等),不仅降低了成本,便于推广,还节约了能源。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诱捕器技术及器械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蜘蛛网仿生、采用胶黏剂进行捕捉的新型仿生诱捕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诱捕器,包括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包括第一挂钩、伸缩筒、外筒、多个连接部和多个第二挂钩,所述第一挂钩的底部与所述伸缩筒的顶部固定,所述伸缩筒嵌于所述外筒内,多个所述第二挂钩通过多个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外筒;所述下部结构包括相互交叉相连的多个经圈和多个纬圈,所述经圈和所述纬圈构成了所述下部结构的外框,在所述下部结构的底部设置有底盘,在所述底盘上放置有盛物盘,通过仿生蜘蛛网包覆所述外框。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杆和直角杆,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外筒,所述直角杆和所述第二挂钩相连。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伸缩筒底部的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其中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铰链和所述直角杆的顶部铰接。
可选的,在所述外筒壁上具有多个导槽,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均嵌于所述导槽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铰链、所述第二铰链以及所述导槽的数量均为六个。
可选的,所述经圈的数量为六个,所述纬圈的数量为4个。
可选的,所述盛物盘固定在所述底盘的上部的中间位置。
可选的,在所述仿生蜘蛛网上涂抹有胶黏剂。
本发明仿生诱捕器的有益效果:一种新型仿生诱捕器与传统诱捕器比较:整个诱捕器整体结构十分便携简易,造价也很低廉,适合大面积的推广运用,收集到的昆虫容易回收:直接用镊子取下即可;若昆虫覆盖较多,可直接取下仿生蜘蛛网,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胶粘剂防水、抗氧化、防垂流,能够在室外保持2-3个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仿生诱捕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仿生诱捕器上部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第一挂钩1、伸缩筒2、外筒3、经圈4、纬圈4、底盘6、盛物盘7、连接杆8、直角杆9、第二挂钩10、第一铰链11、第二铰链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诱捕器,结合图1和图2所示,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所示,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仿生诱捕器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学院,未经上海电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85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