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营销数据和统计学确定居民户均容量分类阈值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63901.9 | 申请日: | 2015-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7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何维民;李铭;嵇友浪;朱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营销 数据 统计学 确定 居民 户均 容量 分类 阈值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营销数据和统计学确定居民户均容量分类阈值的方法,属于软测量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中,台区是指一台变压器的供电范围或区域。低压居民型台区指低压供电且台区用电性质主要为居民性质用电的台区。
线损(网损)指的是以热能形式散发的能量损失,即为电阻、电导消耗的有功功率,是电网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反映了电网规划设计、生产技术、运营管理水平。低压台区线损管理涉及规划、运行、检修、计量、电费、用电检查等众多电网专业,且覆盖95%以上的电力用户,是电网企业线损管理的关键。
电力营销数据包括总用户数,居民用户数,非居民用户数,居民容量,非居民容量等特征参数。其中总用户数为居民用户数和非居民用户数之和;居民容量为台区中居民用户的总装表容量;非居民容量为台区中非居民用户的总装表容量。对于居民型台区,其非居民用户数和非居民容量都比较小甚至为0,其非居民性质因素对整个台区的性质影响比较小,可以忽略,主要考虑居民性质的因素。
对于低压居民型台区,虽然台区用电性质都为居民性质的用电,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同,导致台区的用电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用电水平不同的台区,线损管理也应当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提高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水平,需要将低压居民型台区划分为不同消费层次的台区,进而实现分类管理,有助于电力公司对不同台区管理的精细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营销数据和统计学确定居民户均容量分类阈值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营销数据和统计学确定居民户均容量分类阈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根据营销数据样本中的相关参数,计算出各台区居民户均容量的值,并将居民户均容量嵌入到原来的台区信息记录中,形成新的数据样本;
所述台区居民户均容量是指一个台区中居民性质用户的平均装表容量;
步骤二,基于新的数据样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台区居民户均容量的分布情况;
步骤三:确定不同消费水平台区的居民户均容量分类阈值。
计算台区居民户均容量的公式为,
其中,Ac为居民户均容量,Cr为居民容量,Nr为居民用户数。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台区居民户均容量的分布情况的过程为,
A1)确定数据样本中台区居民户均容量的最小值Acmin和最大值Acmax;
A2)将居民户均容量分布区间等分为m个小区间;
A3)计算每个小区间的居民户均容量长度dAc;
A4),计算每个小区间的居民户均容量范围;
Ri=[Acmin+dAc×(i-1),Acmin+dAc×i]
其中,Ri为第i个小区间的居民户均容量范围,i为居民户均容量小区间序号,i=1,2,3...m;
A5),利用MATLAB中的hist函数获得各个小区间内的台区数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39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