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杀虫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67520.8 | 申请日: | 2015-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2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洪;张小磊;万虎;何顺;廖逊;张淑真;毛凯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707 | 分类号: | A01N43/707;A01P7/04;A01P5/00;A01N43/4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吡蚜酮 烯啶虫胺 杀虫 组合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含吡啶类化合物和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杀虫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含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杀虫组合物,同时还涉及一种含吡蚜酮和烯啶虫胺混配制剂的制备方法,它适用于防治刺吸类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长绿飞虱、蚜虫、烟粉虱、温室白粉虱、叶蝉、蓟马等农业害虫。
背景技术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褐飞虱每年六月中下旬开始迁入我国长江流域,在九月上旬至十月上旬,褐飞虱开始大量剧增,达到全年虫量最高峰,易造成水稻受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其发生性具有爆发性和灾难性的特点。目前对褐飞虱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近几年吡蚜酮和烯啶虫胺成为了防治褐飞虱的主打药剂,但是由于一种药剂长期大量的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不同作用机制且无交互抗药性的药剂轮换使用或是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药剂混合使用被认为是延缓抗药性的简单易行的方法。由于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的抗药性是由于多功能氧化酶(P450过量表达)升高引起的,而吡蚜酮的作用机理为口针阻塞剂,与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作用机理不同,烯啶虫胺虽然与噻虫嗪、吡虫啉作用机理一样,但烯啶虫胺与吡虫啉、噻虫嗪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抗性。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吡蚜酮与烯啶虫胺作为混配药剂。
吡蚜酮(pymetrozine)是汽巴嘉基公司于1993年开发上市的农药品种,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较好防效,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无交互抗药性,因此主要用于防治蔬菜、马铃薯、坚果和观赏性植物上的蚜虫和粉虱,以及水稻和芒果上的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吡蚜酮在国内外的剂型主要有粉剂、颗粒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
烯啶虫胺(nitenpyram)是日本武田公司1989年开发研制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无交互抗药性,1995年在日本获得登记,并开发了与杀螟丹、有效霉素的混剂,同时也获得了登记。烯啶虫胺目前是我国水稻上防治褐飞虱的主打药剂之一,目前主要剂型有水剂、水分散粒剂、可溶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液剂、可溶粒剂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含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杀虫组合物,该配方通过吡蚜酮与烯啶虫胺之间的合理混配,提高了药效,延缓褐飞对吡蚜酮和烯啶虫胺产生抗药性的时间,延长了吡蚜酮与烯啶虫胺使用寿命,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有效的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成本低廉,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食品安全,降低了对有益生物的危害;可以对稻飞虱进行抗药性治理,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产生极高水平抗药性的褐飞虱田间种群有较高防效;降低对天敌的毒害作用,提供一种水基化、安全、对环境友好、高效的剂型。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吡蚜酮和烯啶虫胺混配制剂的制备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吡蚜酮与烯啶虫胺的作用机制不同,持效性和速效性也不同,使得它们在田间混合使用充分发挥了互补优势,能够高效杀灭害虫。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是:该配方是由吡蚜酮,烯啶虫胺,载体、润湿剂、分散剂及其它助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混合后烯啶虫胺制剂的活性成分的重量占总活性成分重量的比例为0.22-2.91%,吡蚜酮制剂的活性成分重量占总活性成分重量的比例为97.09-99.78%,所述总活性成分的重量为吡蚜酮和烯啶虫胺两者的重量之和。
一种含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杀虫组合物,它是由以下原料的质量分数制成:
所述的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茶枯、Morwet EFW(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TERWET(阴离子润湿剂)、TERWET1004(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TERWET 1007(烷基萘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TERSPERSE 2425(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类阴离子高效通用型分散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GY-W04(聚羧酸盐润湿剂)、其中的一种或二至六种的任意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75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