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雾化涂油室余雾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68812.3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3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和平;汪雷;李其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海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4/43 | 分类号: | B05B14/4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雾化 涂油 室余雾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清洗设备技术,具体为一种雾化涂油室余雾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轴承清洗线由多个工位组成,一般包括退磁区、水剂脱脂粗洗区、煤油精洗区、吹风区、涂油区等。目前的涂油区一般利用雾化涂油的方式实现,即防锈油会通过喷嘴喷出的方式涂到工件表面。现有技术中的雾化涂油区中的余雾会通过进出口扩散到其他工位上,严重影响其他工位的工作。另外,这些余雾如不加以回收处理则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可以对余雾实现完整回收的余雾处理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雾化涂油室余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雾化涂油室进口和出口的抽雾口,抽雾口内设有抽风风机,抽雾口通过管道连通至一真空箱体的上方进气口处,真空箱体的中部设有过滤网,真空箱体上方相对进气口的一侧设有出气口,出气口处通过一空气过滤包后经过一导气槽连至油池,所述真空箱体的底部设有连通至油池的回收通道,回收通道上设有将真空箱体内液体抽回到油池中的泵体,所述真空箱体内安装有用于控制泵体启闭的浮球液位开关,浮球液位开关的干簧管固定于真空箱体的液位高限线处,浮子浮动置于真空箱体的液面处。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回收通道上装有单向阀。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气槽为螺旋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过滤网为海绵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以在雾化涂油室的进出口处将余雾抽走,大部分的余雾会经过过滤后集中到真空箱体内,小部分余雾则会经过过滤后只会回到油池处。因此,本发明除了能够避免余雾影响其他工位工作外,还能够对余雾起到回收再用的效果,真空箱体内回收的油液可以通过回收通道返回至油池内,回收的油液自动实现循环利用,确保油液不会浪费,节约成本,特别地,油液的抽回过程是由浮球液位开关自动控制,当真空箱体回收油液到位后,浮球液位开关信号触发,自动控制泵体启动,工作智能,不需要人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1-抽雾口,2-抽风风机,3-管道,4-真空箱体,5-进气口,6-过滤网,7-出气口,8-空气过滤包,9-导气槽,10-油池,11-回收通道,12-泵体,13-浮球液位开关,13a-干簧管,13b-浮子,14-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的余雾处理系统应用于轴承清洗线上,具体是轴承清洗线上的雾化涂油工位上。所谓的雾化涂油工位是用于对清洗后的轴承件喷上防锈油,确保轴承件日后使用时具有良好的防锈效果。现有技术中的雾化涂油区一般在相对密闭的雾化涂油室内进行,工作时轴承件在机械臂或输送带的带动下经过雾化涂油室,雾化涂油室内安装的雾化喷嘴喷出防锈油,轴承件实现均匀涂油。虽然雾化涂油室是相对密闭的,但不对余雾进行处理的话部分余雾还是会扩散到其他工位处,影响其他工位的工作。
本发明用于对余雾进行处理,其结构参照图1,具体包括设置于雾化涂油室的进口和出口的抽雾口1,抽雾口1内设有抽风风机2,抽雾口1通过管道3连通至一真空箱体4的上方进气口5处,真空箱体4的中部设有过滤网6,真空箱体4上方相对进气口5的一侧设有出气口7,出气口7处通过一空气过滤包8后经过一导气槽9连至油池10。工作时,抽风风机2开动,雾化涂油室的进口和出口处的余雾被抽入管道3内,余雾沿管道3进入到真空箱体4内,这些余雾会经过过滤网6过滤后下沉降到真空箱体4的底部,另外,部分未沉降的余雾会跟随高压气体从出气口7喷出,余雾与导气槽9的槽壁碰撞并凝聚成液体,沿着导气槽9重新回流到油池10内。
在具体实施时,抽风风机2一般利用高压涡流风机实现,以达到良好的抽风效果。真空箱体4内的过滤网6优选采用海绵网,以达到良好的强制过滤效果。另外,导气槽9优选采用螺旋槽实现,以确保余雾可以充分地与导气槽碰撞从而转化为液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海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市海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88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换向的纵振动方向变换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内循环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