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厚度黄土质填土深层工后监测仪器安放的成套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70255.9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5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董琪;肖建军;张鹏;李曦涛;石鲁豫;高洁;段旭;甄平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08 | 分类号: | E02D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1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厚度 土质 填土 深层 监测仪器 安放 成套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厚度填方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厚度黄土质填土深层工后监测仪器安放的成套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大规模的填沟造地建城项目逐步增加,填方施工完成后的沉降变形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填方工程后期的变形监测包括分层土体位移监测、土壤含水率监测、土压力监测等等,这些相关仪器的埋置将是一个系统的成套工程,仪器埋置的过程存在安全性、存活性、有效性等多个制约数据有用性的因素。
因此,填方工程完成后埋置设备所需的探井开挖,监测仪器的埋设及探井的回填等成套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能够保证监测工程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厚度黄土质填土深层工后监测仪器安放的成套技术,既能保证人员操作的安全性,又能极大程度提升仪器埋置的效率和仪器的成活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大厚度黄土质填土深层工后监测仪器安放的成套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S1、探井成孔:
S11、根据填方区土层结构情况,利用地质勘察钻车进行场地初步情况查明后,在保证机械洛阳铲可以成孔的条件下定位放线;
S12、旋挖钻机就位调平后,采用干法作业,最优成井直径0.7m,最大成井深度50m;
S13、在旋挖机钻头顶部安装开槽工具,在成井时将井壁开两道槽,土层传感器及连接的线缆均埋入槽内,成井达到深度后清理井底渣土,完成成井工作;
S2、安装传感器:
S21、成井后将将旋挖钻机上安装的钻头更换成工作人员工作保护仓;
S22、向井内送风20分钟后开始工作仓非载人状态下试运行;
S23、试运行成功后,工作人员携带对讲机进入工作保护仓下井安装传感器,传感器从孔底开始分层分部安装完成,安装时,工作人员先下到指定位置进行安装,分段一一安装到位,并将各个信号线用“U”卡钉固定到孔壁的线槽内,“U”卡每间隔0.5m安装一道,每工作30分钟人员换班;
S3、孔内回填:井内所有的传感器全部安装完成后,经技术人员一一确认,并用测试仪复测无误后,进行孔内分层土方回填并夯实;
S4、孔内土方回填完成后,开始测量各个传感器的初始读数,测量数据的工作就此展开。
其中,所述工作仓包括连接口、工作舱、安装在工作舱下方的圆锥形夯土器,所述工作舱由四根立柱、上顶盘、下顶盘构成,所述上顶盘、下顶盘通过四根立柱焊接,所述连接口通过倒锥型固定架固定在所述上顶盘上,所述倒锥型固定架由若干连接柱围成,所述工作舱内上端设有扶手杆,所述工作舱下端设有挡脚板,所述挡脚板焊接在所述立柱上。
其中,成井直径为0.7m,工作人员防护罩最大外径为0.6m,孔径间隙为0.05m。
其中,所述步骤S22中采用医用空压机向孔送风装备,送风量达270升/分钟。
其中,土方回填使用小型挖土机配合工作,计算每斗的容量,在井内每回填虚土1m,井内夯实一次,一次的动能是用钻杆提高约3m的高度,钻杆的重量为1.5-5.5t。
其中,夯土时,提高钻杆,自由落体,提放5个回合。按此方法,逐步回填至地面。
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沉降计、土压力计和水分计。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既能保证人员操作的安全性,又能极大程度提升仪器埋置的效率和仪器的成活率,适用于深层填土变形监测及其他相关仪器和设备安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工作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厚度黄土质填土深层工后监测仪器安放的成套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S1、探井成孔:根据填方区土层结构情况,利用地质勘察钻车进行场地初步情况查明后,在保证机械洛阳铲可以成孔的条件下定位放线;旋挖钻机就位调平后,采用干法作业,最优成井直径0.7m,最大成井深度50m;在旋挖机钻头顶部安装开槽工具,在成井时将井壁开两道槽,土层传感器及连接的线缆均埋入槽内,成井达到深度后清理井底渣土,完成成井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未经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702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强夯机的监控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柴油发电机组的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