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72649.8 | 申请日: | 2015-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4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兰;陈鹏;刘极峰;王治金;崔立达;张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02C19/16 | 分类号: | B02C19/16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43 | 代理人: | 王素琴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频 激励 质体 振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振动磨,特别涉及一种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振动磨一般由激振电机、筒体、弹簧等组成,激振电机在同一时刻为单一频率激振,即使是多激振电机振动磨也是设计成同步振动的。振动磨的超微粉磨技术方法一般有两个:一是大振幅,低振强;二是小振幅,高振强。大振幅有利于研磨作用的发挥,能够让比表面积大的小颗粒获得较多的能量,通过反复的疲劳作用不断加剧粉体颗粒内部的缺陷,从而进一步细化粉体颗粒,但所获得的粉体颗粒分布较分散;而高振强则主要利用冲击作用,冲击作用具有偶然性,大颗粒更容易受到冲击,在粉体颗粒被击碎后能够在新颗粒内部生成新的缺陷。但单一频率激振在同一时刻只能提供一种振动效果。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同时输出两种振动效果的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艺简单且能同时输出两种振动效果的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包括上质体、主振弹簧和下质体,所述上质体由激振电机、磨筒和上质体本体构成,所述激振电机包括近共振激振电机和高频激振电机,所述近共振激振电机、所述磨筒和所述高频激振电机在水平方向上依次设置且固定安装在所述上质体本体的上底板上,所述磨筒的一端与所述近共振激振电机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高频激振电机相连接;所述下质体通过所述主振弹簧与所述上质体相连接,且所述上质体、主振弹簧和所述下质体在垂直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下质体通过所述主振弹簧与所述上质体本体的下底板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通过由两台不同激振频率的激振电机组成且两台激振电机连接在磨筒的两端,其中近共振激振电机能产生大振幅低振强,而高频激振电机能产生小振幅高振强,这两种激振电机同时使用可以是振动磨同时产生大振强和大振幅;大振幅有利于研磨作用的发挥,能够让比表面积大的小颗粒获得较多的能量,通过反复的疲劳作用不断加剧粉体颗粒内部的缺陷,从而进一步细化粉体颗粒,但所获得的粉体颗粒分布较分散;而高振强则主要利用冲击作用,冲击作用具有偶然性,大颗粒更容易受到冲击,在粉体颗粒被击碎后能够在新颗粒内部生成新的缺陷;该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在大振幅大振强作用下可以获得颗粒分布较集中的且粒度较细的超微粉体颗粒;再由上质体本体与磨筒和激振电机构成的上质体与下质体之间由弹性元件连接,这样在使用时可以使上质体与下质体具有不同的振幅和振强,从而提高磨筒对粉体颗粒的冲击和研磨作用,同时双质体结构可有效减缓上质体振动对地基的传递。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质体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隔振弹簧。这样的设置可以减缓上质体振动对地基的传递。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振弹簧内固定安装有导向柱。可以进一步减缓上质体振动对地基的传递。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磨筒包括筒体和筒盖,所述筒体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内筒套设在所述外筒内,所述筒盖与所述外筒的顶端的一侧通过铰扣铰接。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方便取放磨筒内的粉体。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隔振弹簧的下座固定于地面。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高频激振电机的激振频率是所述近共振激振电机的激振频率的十倍以上。这样不同激振频率的激振电机可以同时产生大振强和大振幅,从而有利于获得颗粒分布较集中的且粒度较细的超微粉体颗粒。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近共振激振电机的激振频率与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的系统的竖直方向的固有频率接近。在工作过程中,近共振激振电机的激振频率会和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的系统的竖直方向的固有频率相差不多,差值在±5r/min。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上质体的质量为180~210Kg。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振弹簧的横向刚度与轴向刚度均为160~165KN/m。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该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稳定工作时,所述近共振激振电机的激振频率为290~300r/min;所述高频激振电机的激振频率为2900~3000r/min;该双频激励双质体振动磨的竖直方向的振动位移为10~12mm,振强至少为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726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